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足足过了半天才没气,谁料,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然不见了,直到150年后,真相才被揭开!
乾隆皇帝下令修缮袁崇焕的墓地时,一块不起眼的石碑引起了他的注意。谁曾想,这块碑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埋藏了150年之久的秘密。
原来,这块碑是佘家人立的,早在袁崇焕惨遭凌迟处死后,他的尸首还要被示众三天。
佘志诚看到这一幕,悲愤不已,便派人连夜把袁崇焕的头颅给偷了出来,供奉在自己家里,以表敬意。
一百多年后,佘家的子孙把袁崇焕的头骨埋在了这块碑下面,来寄托他们的哀思。
这么多年以来,佘家人一直守口如瓶,直到乾隆皇帝下令缅怀前朝先贤时,他们才把当年的事情和盘托出。
1629年,大将军袁崇焕正率兵防守在蓟镇,朝廷里面早已乌烟瘴气,党争不断。
内阁大臣们各怀鬼胎,勾心斗角,而边疆的局势也十分严峻,后金军队虎视眈眈。
袁崇焕只能孤军奋战,寸土必争,最后总算挫败了后金的进攻。
然而朝中的党争却是愈演愈烈,有人自命不凡,有人嫉贤妒能。袁崇焕不愿意依附任何一方势力,反而引来了别人的猜忌和非议。
他曾经上书朝廷,要求拨给军饷,补充战马,但都石沉大海了。将士们只能忍饥挨饿,靠着血肉之躯去抵御严寒。
在这种危难时刻,多亏了袁崇焕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才带领明军一次次战胜敌人,让后金闻其名而心惊胆战。
可惜这些战功非但没让他得到朝廷的赏识,反而招来权臣们的嫉妒和算计。
后来,后金军队大举进攻,兵临城下。崇祯皇帝慌了手脚,这才把袁崇焕召回来督师御敌。
谁知那些奸佞当道的家伙,竟然还给袁崇焕安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把他给关进了监狱,完全不顾国家的安危。
袁崇焕在狱中的日子,他日日盼望着皇上能明察他的冤情。
他把满腔的愤懑都写进了诗句里,声声血泪,字字悲愤,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始终相信,皇上不会被那些奸佞蒙蔽,一定会还他一个公道。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幻想。
崇祯皇帝耳根子软,到头来还是听信了那些奸佞的挑拨,狠下毒手要置袁崇焕于死地。
这位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明朝名将,如今却沦为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1630年,袁崇焕被押送到菜市口,受凌迟之刑处死。
那锋利的屠刀在他身上一刀一刀地割下去,皮开肉绽,鲜血四溅,痛入骨髓。
据说刽子手足足砍了3543刀,惨叫声绵延了大半天,叫人毛骨悚然。
袁崇焕就这样含冤而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这个最后亲手把他推向深渊的国家。
失去了忠臣良将的明朝,就像一只折了翅膀的雄鹰,再也无力回天。短短十五年之后,大明王朝就彻底土崩瓦解了。
当百姓们听说袁崇焕惨死的消息,无不悲愤交加。可崇祯皇帝非但不为自己的错误后悔,反而恼羞成怒。
他下令把袁崇焕的尸首扔在太阳底下曝晒三天,以此来惩戒他人。他还派人到处搜寻袁崇焕的遗骸,想把他羞辱到底。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就在当天晚上,袁崇焕的头颅突然不翼而飞。
官府的人把菜市口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这个谜团整整笼罩了一百五十年。直到乾隆年间,真相才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