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英国与美国第一个完成了所谓的关税协议?其实更多的是英美两个国家做做样子。 坦白说,只要像中国、欧盟、日本以及加拿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没与美国签订关税,那么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就注定难以为继。 美国虽独立于英国,但其法律体系仍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形成了以判例法为核心的"英美法系"。英国中世纪形成的普通法(通过巡回审判形成的统一判例)和衡平法(大法官根据公平原则补充普通法缺陷)两大体系,被美国完整继承并发展。如《美国宪法》中"三权分立"原则,既源于孟德斯鸠的理论,也直接参照了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制衡传统。 英美虽自诩"兄弟之国",但贸易地位并不对等。2024年美国对英商品贸易顺差达119亿美元,且英国是美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唯一顺差国,这成为特朗普谈判的突破口16。英国脱欧后GDP增速仅1%,财政缓冲不足百亿美元,汽车、钢铁等核心产业被美国25%关税压制,迫使英国接受"以市场换关税"的屈辱条款。
2025年5月8日,英美关税协议的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国经贸关系的重塑,更折射出后脱欧时代英国的战略焦虑与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这场被特朗普称为"历史性突破"的协议,在"特殊关系"的光环下暗藏刀刃相向的利益博弈,国际舆论的评价呈现出复杂光谱。 《金融时报》称赞协议"为全球贸易僵局提供破局样本",但更多媒体聚焦于条款的不对称性:美国保留10%基准关税,而英国在农业、数字税领域全面让步。这种"主仆式谈判"引发《卫报》嘲讽:"特朗普偷走午餐钱后归还部分,英国却要感恩戴德"。 《经济学人》哀叹协议宣告"零关税时代终结",10%成为新基准线。而《纽约时报》则警示这是"经济铁幕"的开端:美国通过对亲密盟友设限,构建起"10%亲密层-15%普通层-25%对手层"的关税等级体系,尚未与美国签订关税协议的国家将面临更严苛标准。
在英国所美国签订了所谓的关税协议后,欧盟那边是彻底坐不住了。欧盟委员会8日发布消息称,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欧盟将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并计划对950亿欧元的美国进口产品采取潜在反制措施。目前美国对欧盟27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美国与欧盟的贸易战,已是不可避免。 具体而言,欧盟选择的950亿欧元反制清单极具针对性:化工产品占32%、农产品占28%、航空航天设备占19%,这些领域恰好是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的核心产业。例如对波音飞机零部件加征关税,可精准打击华盛顿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票仓,形成政治威慑。这种"以战止战"的策略,实则是被逼至墙角的产业自救。若放任美国关税持续,欧盟汽车产业将失去价格竞争力,墨西哥制造的汽车对美出口成本将比欧盟低15%。
欧盟之所以在美国关税战面前表现的如此硬气,是因为欧盟已是两条腿走路。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在新加坡对记者说,与华盛顿的谈判是优先事项,但这一谈判不会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他说:“我想强调的是,在当今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我们要确保欧盟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说:“双边方面,我们正在加快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谈判。” 这几个国家都是由10个成员国组成的东盟的主要成员国,该地区的人口超过6.5亿。深度文章分析! 谢夫乔维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比喻,折射出欧盟对美贸易依赖的深刻反思。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占欧盟出口份额已从2000年的29%降至2025年的15%,但美国对欧盟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覆盖范围却从70%扩大至97%。这种结构性矛盾迫使欧盟加速“向东看”。
我还是那句话,美国成不了贸易战的赢家,相反还会让美国加速走上“孤立主义”的道路。 欧盟的真正底牌在于"制度替代",通过加快与中日韩等的自贸谈判,构建排除美国的"新多边主义同盟"。2025年4月欧盟-东盟自贸区启动后,已分流对美贸易额320亿欧元,这种"去美国化"进程或将重塑全球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