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12 12:50:57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参考资料:潇湘晨报——30年隐姓埋名,被家人抱怨不孝,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对国家的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 2025.2.7) 黄旭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在1958年的时候,被秘密召到北京,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而且为了这项光荣的事业,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直到1986年,家人和朋友才得知黄旭华的工作性质。 黄旭华,1926年出生于广东的汕尾,曾经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在1949年的时候,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的专业是造船专业,毕业之后,分配在上海军管会的船舶建造业,上海海运局以及上海港务局工作。1954年,他又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工作。 中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苏开始垄断核技术,特别是对中国实行海上封锁,而毛主席为了进一步发展国防力量,巩固国家安全,就不得不打破外部的技术封锁,另外,一个国家不想被别的国家操控,就必须突破封锁,同时学会自主研发自己的核潜艇。 两弹一星核潜艇可以说是海军最重要的装备之一,而发展核潜艇可以大大的提升我国的海军作战能力,同时进一步保护国家的海洋领土,另外,研制核潜艇,不仅可以提升国际地位,而且也能发展相关的领域,像是电子技术、水声工程、材料科学等等。 就是基于这样的情况,1958年,年仅34岁的黄旭华接到了一项秘密的任务,而当时黄旭华才与自己的妻子李世英刚结婚不久。黄旭华工作上很上进,而且还娶了一个好妻子,因此在母亲眼中,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但令母亲也没有想到的是,黄旭华有一天突然之间消失了。 到了基地之后,黄旭华才算明了,得知自己即将要研制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而知道这样的消息,并没有吓却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中央组成了一个只有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所,而黄旭华就是作为其中一位的研究技术人员。据黄旭华回忆,当时这29人,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除了他还其他两位同事结婚了,剩下的都还是单身。 起初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当中没有一人对核潜艇了解,而且在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说过:核潜艇非常难研究,以中国的实力,是搞定不了的。面对苏联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毛泽东曾鼓励大家,核潜艇,就算搞1万年,我们也一定要研制出来,而就是主席的这一句话,更加坚定了研究人员们的信心。 为了了解有关核潜艇的知识,黄旭华等人如大海捞针一般,在很多新闻报告中,查询有关核潜艇的片语只词,当时并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尺子去丈量核潜艇上的数据。 就是在这种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在1970年的时候,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了,而当看着这搜舰艇下水之后,他们这些技术员的内心除了忐忑,还有无比的骄傲,就如老父亲的心,第一次送别孩子远途一般。 看着核潜艇下水,对于黄旭华来说,内心还时不时泛起了一丝心酸,毕竟自己离开家已经多时,不知道家人还好不好?为了研制核潜艇,他错过了太多,甚至还错过了父亲的葬礼,但是令黄旭华更加欣慰的是,随着中国第一搜攻击型核潜艇的顺利下水,中国已经是继美国等国家,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了。在黄旭华内心他一直都知道,忠孝不能两全。 黄旭华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面,为了钻研核潜艇,他选择隐姓埋名,甚至与家里都断绝了来往,直到1987年一篇《赫赫无名的人生》一文被登上报纸,他的老母亲才得知儿子多年来的真实身份。 1988年,已经担任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一直都非常关注核潜艇战斗力及其极限深潜的问题,因为在全世界目前,还没有设计师进行过核潜艇的极限试验。4月,他对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而当试验成功之后,他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 1988年,在核潜艇试验成功之后,他准备放下手头的事情,决心回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此时的黄旭华已经64岁的年龄了。回顾过去,已经有足足30年的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了,黄旭华想到这里,他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当火车缓缓的进入海丰站后,黄旭华的心脏开始跳的异常的快,30年了,家乡还是以前的模样吗?多年来一直都是处于紧张的工作中,而现如今却走在自己又熟悉又陌生的回家路中。黄旭华此时百感交集。 再次见到这个朴素的小院,他见到了连做梦都想看见的母亲,此时的母亲俨然不是30年前的那个样子,母亲佝偻着身子。而当母亲回过头来看着他的时侯,似乎都不敢确认,是自己的孩子回来了吗? 黄旭华大步向前,跪在母亲面前,而当母亲看着眼前的孩子,却久久说不出话来,也许是说的话太多,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而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眼泪,是他这30年对母亲、对家人的深深愧疚。

0 阅读:154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