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 - 10 的总设计师、“歼 - 10 之父” 宋文骢为什么能率团队成功研制出歼 - 10?从他生前接受采访的一段视频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对着镜头缓缓开口:“我深切地体会到,没有我们国家自己的飞机,没有自己的先进的飞机,那是不行的,是要挨打的。” 这句话像一根钢钉,钉在了他 76 年的科研生涯里。 1930 年他出生在昆明,8 岁那年,日军飞机把家乡炸成一片火海,无数百姓死在轰炸里,这场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1951 年朝鲜战争,他作为空军机械师,天天看着志愿军驾驶着老旧战机和美军先进的 F-86 周旋,多少战友没回来。那时候他就明白:飞机落后,战场上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这种 “落后就要挨打” 的痛,成了他后来搞科研的劲头像头牛一样的根本原因。 1986 年,国家正式立项歼 - 10 研制,56 岁的宋文骢挑起了总设计师的担子,当时国内航空技术落后,国际上对我们封锁,有人说 “咱搞三代机太难了,不如跟着别人的路子改改算了”。 但宋文骢不答应,他力排众议选了 “鸭式布局”—— 就是把飞机的尾翼移到机翼前面,这种设计能让飞机转弯、加速更灵活,但当时全球只有瑞典试过,风险极高,有人泼冷水:“新技术用太多,肯定要摔跟头!” 他带着团队窝在实验室,啃馒头喝凉水,在风洞里做了上百次实验,光数据就记了几大麻袋,硬是用一年时间拿出了扎实的论证报告:“咱们中国人,能行!” 1998 年 3 月 23 日,歼 - 10 首飞的日子,试飞员雷强后来回忆,飞机刚起飞,发动机突然传来 “咔嚓” 声,像有东西打在叶片上,地面的宋文骢攥紧了拳头,眼睛死死盯着跑道。好在雷强凭借经验稳住了飞机,安全着陆。 事后团队排查了上万个零件,发现是发动机吸入了金属屑。宋文骢没抱怨,带着大家把每个工序都 “过筛子”,连零件接口的缝隙都用胶带封死。 三个月后第二次试飞,当歼 - 10 像雄鹰一样冲上天空时,这个 68 岁的汉子眼泪止不住地流 —— 他把自己的生日都改成了首飞日,说这是他最骄傲的 “孩子”。 从立项到首飞,再到 2006 年歼 - 10 正式列装部队,整整 20 年,宋文骢带着团队啃下了电传飞控系统、腹部进气道这些 “硬骨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自主研制三代机的国家。 如今歼 - 10 在阅兵式上呼啸而过,在国际军演中展翅翱翔,巴基斯坦空军还把它当成 “宝贝”。但宋文骢生前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咱们搞飞机,不是为了个人名气,是为了让国家有底气,让老百姓不用再怕别人的飞机在咱们头上乱飞。” 回顾他的一生,从战火中走来,把一辈子都钉在了 “造中国自己的先进飞机” 这件事上。 那些在实验室熬白的头发,在风洞前熬红的眼睛,首飞时颤抖的双手,都是一个中国航空人对国家最朴素的承诺 —— 咱自己的飞机,必须支棱起来,这份信念,就是歼 - 10 能飞起来的 “隐形翅膀”。 参考信源:人民网《“歼-10之父”--宋文骢!》
歼-10的总设计师、“歼-10之父”宋文骢为什么能率团队成功研制出
夜色温柔织
2025-05-12 14:58:4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