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耿彦波,投资5000万修缮大院,被无数百姓骂其“中饱私囊”,可当他调任之时,成千上万老百姓自发上街为他送行,更是感激涕零道:“翻身不忘共产党,巨变离不了耿市长!”
耿彦波1958年11月生在山西和顺县一个穷山沟。家里不富裕,爹当过村支书,种地养家,日子紧巴巴。 他小时候就听老人说家乡咋这么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改变这穷模样。1976年,他18岁,进县委通讯组干活,从跑腿送信开始,慢慢摸爬滚打。 1981年入党,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份责任。1983年考上山西大学中文系,三年苦读,拿了专科文凭,练出一手好文笔。 后来回晋中地委办公室干,从小干事干到副主任,攒下不少经验。 1993年,他被调到灵石县当县委副书记,两年后升县长。灵石那时候穷得叮当响,年财政收入才1个亿,工业几乎没有,百姓靠天吃饭。 他上任后跑遍村子,琢磨咋让大家日子好起来。他看准了王家大院这块宝,想靠修它搞旅游,带灵石翻身。这一步,成了他仕途的关键,也惹了大麻烦。
1995年,耿彦波当上灵石县长没多久,就拍板干件大事:投5000万修王家大院。这院子是清朝晋商留下的老宅子,砖雕精美,格局大气,可早就破得不行,墙裂瓦掉,没人管。 当时灵石财政一年才1个亿,5000万是半年收入,搁谁看都觉得这钱花得太离谱。老百姓一听就炸了,觉得这新县长不是来干活的,是来瞎折腾的。 街头巷尾都在传,说他借修院子捞钱,肯定是个“贪官”,还骂他“中饱私囊”,想把灵石掏空。 反对声铺天盖地,村民们跑政府门口嚷嚷,说这钱该拿来修路盖学校,凭啥花在个老宅子上。耿彦波顶着骂声,觉得灵石没矿没厂,靠文化旅游是条路。 他跑工地盯进度,抓账目查质量,硬是把王家大院修好了。1997年,院子修完对外开放,成了4A级景区。 游客来了,钱也来了,两年就把成本收回来,县里收入翻了好几倍。挨过骂的百姓傻眼了,后来才明白,这“贪官”干的活还真有用。 离开灵石,耿彦波2000年去榆次当市委书记。榆次老城那时候破得不行,街窄棚多,路挤得车都过不去。 他带着人修路拆棚,把常家庄园修缮一新,老城收拾得敞亮干净。商铺多了,投资来了,榆次经济慢慢活过来,百姓日子也好过了。 2008年,他调到大同当市长。大同靠煤吃饭,城里灰扑扑,满眼破房子。他搞了个“一轴双城”计划,修古城建新区,想把大同变成旅游城市。 修古城墙、整华严寺,拆迁建楼,他天天跑工地盯着干。拆迁时居民不乐意,他挨家解释,硬着头皮推。 五年下来,大同古城有了模样,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旅游业撑起半边天。 2013年他要调走那天,成千上万老百姓上街送行,喊着“翻身不忘共产党,巨变离不了耿市长”,那场面,真是没谁了。 2013年,耿彦波调到太原当市长,继续干老本行,修历史遗迹,改城市面貌。他跑遍太原街巷,抓工程搞规划,把城市弄得更像样。 2019年退休,他没闲着,当了省政府参事,还在名人联合会帮忙,为山西出主意。他一辈子没啥私心,穿旧衣服住公房,干的都是实事。 从灵石到大同再到太原,耿彦波几十年跑下来,挨过骂也拿过赞。他投5000万修大院被骂“贪官”,可离任时万人送行,这说明啥? 老百姓不是瞎子,谁真干活谁糊弄人,他们心里有杆秤。他的故事在山西传开了,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耿彦波咋从“贪官”变成“好官”的?说白了,他干的事开始没人懂,后来才看出门道。修王家大院时,5000万看着吓人,可后来旅游火了,钱赚回来,灵石经济活了。 大同那几年,古城修好,游客暴增,城市不靠煤也能吃饭了。他干活不怕得罪人,盯着目标往前冲,挨骂也忍着,时间一长,效果出来,百姓自然服气。 他也有争议。有人说他搞工程太猛,拆迁不留情,规划有时太急。可看看成果,灵石、大同、太原,哪没变好? 骂他“中饱私囊”的人,后来也没证据,他兜里干干净净。老百姓送行那阵势,不是装的,是真心实意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