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晚,张廷玉已经就寝了,突然被一阵急剧的敲门声惊醒,原来圆明园的太监前来传旨,召他火速入园。等到来到雍正的寝宫,张廷玉大惊失色、惊骇欲绝,年仅57岁的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经两目紧闭,呼吸微弱,不认识人了……
张廷玉强自镇定,挨到雍正床前默默执手,心中千头万绪。这些年跟随在雍正左右,雍正对他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到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位明君,张廷玉不禁落泪。
又过了两天,雍正在众臣的哀恸声中驾鹤西去。对一个功德圆满的君王而言,这已是最好的结局,可张廷玉心里明白,雍正之死绝非正常。
雍正去世的突然,导致来不及立太子,这对大清帝国无疑是个沉重打击。张廷玉意识到,眼下最紧要的,是尽快找到雍正生前所立的密旨,确定继承人,稳定局势。
张廷玉与鄂尔泰集合在寝宫,对众臣说道:“皇上生前已亲书密诏,指定继承人。我们必须尽快找到。”众臣闻言,都松了口气,这才看到希望所在。太监很快在匾后找到了雍正用黄纸封缄的小匣,打开一看,上书“传位弘历”五个大字,笔迹正是雍正的真迹。
四阿哥弘历得知自己被选为继承人,哀哭失声,挣扎谢恩。群臣见状,更加确信雍正对弘历的褒奖不是虚言。一个月后,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
乾隆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赶走所有宫中的道士。看来他也认为,雍正之死与道士炼制的秘方有关。诚然,雍正对道教丹药推崇备至,平日里经常食用,并不时传召道士入宫炼丹。雍正七年身染疾病,道士献上的丹药果然见效,这更增强了雍正的信任。
从此以后,运输炭矿、黄布、八卦炉等炼丹材料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道士们使出浑身解数,终于炼出新的丹药“既济丹”。雍正服下后病情好转,欣喜若狂,从此深信不疑。
殊不知,这些所谓“仙丹”的成分极为复杂,多含有剧毒的重金属。雍正因此长期小量摄入毒素,身体日渐衰弱。那晚激动过度,毒发身亡,实在情理之中。乾隆即位后将道士赶出宫禁,也在警示后人不可迷信药物。
雍正死后,张廷玉更是倍感凄楚。多年来,他亲历雍正的种种作为,也是极少数得见雍正真实性情的人。这位明君外表严肃,内心却存有人情味。他重视奖惩,凡事亲力亲为,将大清推向鼎盛。可他过分勤政,又偏信方士,终究落得个竹篮打水的结局。
张廷玉更为难过的是,他也曾受雍正恩宠,享用过其赐予的丹药。此刻想来,这可能加速了雍正的死期,自己也难辞其咎。终究,人算不如天算,雍正还是没能战胜命运的安排。
好在,雍正通过秘密立储,确保了继承人的顺利过渡。弘历将承继雍正的遗志,扶大清而起,开创盛世。张廷玉暗自告诫自己,务必辅佐新君,以报答雍正知遇之恩。
弘历登基后的确不负众望。他扮演的悲痛欲绝的好儿子形象,赢得了朝野称赞。丧仪过程中,他坚持亲自护送父亲灵车返京,一路痛哭不已。进宫时也坚持从侧门而入,以示哀恸之情。
所有臣子见此景象,无不感动。张廷玉更是红了眼圈,心想这新君实在过于孝顺,将来必定成为一代明君。
其实,弘历的举动有心计在。他明白继位的合法性全系于人心,必须在臣民面前树立孝子形象,借此获得民心支持。同时要通过哀悼来显示自己对父亲的依恋,从而获得道德制高点。
弘历深谙权术,他明白皇位的更替从来都伴随着阴谋算计。自康熙以来的每一次传位,都或多或少地付出了代价。
相比之下,他得以清清白白地接班,实属难得。这全赖父亲雍正的明智和远见,通过秘密立储将权力传承i,将风险减到最小。若非雍正这一手好棋,自己继位恐怕也要面临危机。
想到此处,弘历更加悲从中来。他发誓要好好治国,以报答父亲知遇之恩。从演技上来说,弘历的举动已可称得上超水准。但从感情上来说,他对父亲的敬爱也确实发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