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架承载国家重器的战机突然陷入失控状态,在距地面不足五百米的空中倒悬翻滚,驾驶舱内飞行员被死死压在座椅上,所有应急程序全部失灵,钢铁巨鸟正以骇人姿态砸向苍茫大地...... 【消息源自:《中国空军试飞员李中华:7秒钟改写歼-10命运》2005-05-21 解放军报;《蓝天上的生死抉择》2008-11-15 航空知识】 2005年5月20日的西安阎良机场,阳光把歼-10战机的鸭翼照得发亮。李中华拎着飞行头盔往停机坪走时,地勤老张正往起落架上喷漆标线。"李队,今天要测大迎角?"老张抹了把汗问道。"嗯,得把最后那5度飞出来。"李中华拍了拍机腹,金属外壳传来闷响——这架编号1003的歼-10原型机,已经陪他闯过37次险情。 座舱盖扣上的瞬间,李中华闻到熟悉的航空煤油味。仪表盘自检完毕时,塔台传来指令:"洞三可以滑出,今天云底高800。"谁都没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试飞,会在12分钟后变成中国航空史上最惊心动魄的7秒钟。 当飞机在3000米高度完成第4次滚转时,操纵杆突然像被抽了骨头。整个驾驶舱瞬间倒转,李中华的安全带勒进肩膀,头盔重重磕在舱盖上——电传飞控系统宕机了!"塔台!飞机倒扣!"他喊出这句话时,高度表正以每秒30米的速度疯转。地面雷达显示,这架8吨重的钢铁巨鸟正像片落叶般打着旋儿下坠。 "当时仪表盘全是告警红光,就像有人把警报器塞进你眼球。"多年后李中华回忆时,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出摩尔斯电码节奏。倒悬中他看到黄土高原的沟壑在风挡玻璃里急速放大,某个瞬间甚至能数清地面玉米田的垄沟。在高度仅剩200米时,他染着机油的手套拍向了右侧那个鲜红色按钮——这是电传系统的"死刑执行键"。 "啪!"随着断路器爆开的脆响,数字飞控突然切换成机械备份模式。李中华后来说,那一刻他感觉"有根看不见的缰绳突然套住了烈马"。在距地面不足150米的死亡高度,歼-10的机头竟像被无形大手托住般缓缓抬起。当飞机改平瞬间,座舱里的过载计直接飙到9.2G,李中华眼前炸开一片血红——那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在超重下破裂产生的视盲。 机场塔台录音显示,从李中华喊出"倒扣"到报告"控制恢复",确实只用了7秒。但地勤组长王铁柱盯着跑道尽头那两道30米长的轮胎印,后怕地说:"要是李队晚切电传1秒钟,这架价值3亿的原型机就得在玉米地里拼图了。"事后检查发现,是飞控计算机的某行代码在特定姿态下会触发死循环,这个藏在百万行程序里的"幽灵",被李中华用命试了出来。 这惊魂7秒彻底改变了歼-10的命运。总设计师宋文骢连夜带着团队修改飞控逻辑,后来量产的歼-10驾驶舱里,那个红色紧急切断按钮被加大了三倍,还加装了物理保险盖。而李中华在休养两周后,又回到了试飞岗位。有次酒酣耳热时,战友问他后不后悔选试飞员这条路,他转着酒杯说:"当年南航毕业时,我要去开客机,现在顶多是个机长。可你看——"他指着头顶掠过的歼-10编队,"这些小伙子们手里的操纵杆,都有我掌心的温度。" 2017年,当歼-20以战斗姿态亮相朱日和时,观礼台上的李中华站得笔直。风吹动他胸前那排勋章,叮当作响的声音,像在应和着天际战机的轰鸣。当年那个在玉米地上空改写历史的7秒钟,早已凝固成中国航空史册里最耀眼的一个光点。
为什么歼10系列战斗机不出口?说句不好听的,是因为有钱的看不上歼10,而没钱的根
【15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