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北京,1984年秋,《科技日报》编辑部内,27岁的张严平接到一项特殊任务——采访一位神秘的火箭专家杨南生。 档案显示,他已63岁,是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张严平原以为会见到一位,严肃刻板的老科学家,她准备了一沓专业问题,却未料到接下来的转折。 采访安排在北京西郊一个僻静的四合院。 杨南生身着简朴中山装,目光却炯炯有神,没有谈论复杂的科学术语,而是从诗歌开始了交谈。 "你读过拜伦吗?"杨南生突然问道。 张严平一愣,随即点头,谈话从科技转向文学,又从历史延伸至哲学,三个小时转瞬即逝。 离开时,杨南生塞给她一块糖纸,上面抄写着拜伦的诗句:"她走路像静夜,微笑如黎明。" 这次采访彻底打破了张严平的预期。 她采访过无数专家,却从未遇到,如此博学且不失幽默的人物。 一周后,两人再次相见。 这次杨南生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被公派赴苏联留学,归国后投身火箭研发,参与了中国首台,复合固体火箭推进剂发动机的研制。 采访结束后,书信往来开始了,杨南生的信不仅谈科学,还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张严平渐渐被这位跨越一个时代的男人吸引。 1985年春,杨南生在一封信中写道:"结婚意味着共享快乐与艰辛,我已63岁,你才27岁,我不确定自己能给你多少未来,但我想让你得到幸福。" 张严平回信:"年龄只是数字,灵魂的共鸣更重要。" 当张严平向父母提及这段感情时,家中立刻炸开了锅。 "他比你大36岁!简直荒谬!"父亲拍案而起。 "他即将退休,你却正值青春。"母亲哭诉。 "你知道他过去做什么吗?这么大年龄差,会有怎样的未来?"父亲质问。 争吵持续数日。父母威胁断绝关系,亲友也纷纷劝阻。张严平陷入两难。 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夜晚。 张严平告诉父母,杨南生是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科学家,一直在西北荒漠默默工作。 当晚,电视台播出了一部航天纪录片,镜头扫过功勋墙时,杨南生的名字赫然在列。 父亲沉默良久,最终叹息:"这样的人,确实不同寻常。" 1986年春,在北京一座小教堂里,杨南生与张严平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没有豪华婚宴,没有众多宾客,只有几位亲友见证。 婚后生活并不如想象中浪漫,杨南生因工作常驻陕西基地,张严平则留在北京工作,两地分居,相聚时光弥足珍贵。 一次火箭发射前夕,基地物资短缺。 张严平带着压缩饼干、肉罐头跋涉千里探望丈夫。 到达时,她发现杨南生,和同事们连续工作72小时未合眼。 杨南生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急性胃溃疡、腹主动脉瘤接连袭来,严平辞去工作,专心照顾丈夫。 每天清晨,她搀扶杨南生下楼晨练。 每次医院复查,她记录每一项指标。深夜疼痛发作时,守在床边直到天明。 外人不解:"值得吗?你本可以有更轻松的人生。" 张严平从未后悔:"我嫁的不只是一个人,还有他的信仰与坚持。" 2013年,杨南生去世,张严平遵照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 整理遗物时,她发现了丈夫,从未提及的功勋证书和奖章,藏在旧书堆里,蒙着厚厚的灰。 悲痛之余,张严平开始追寻丈夫的足迹。 走访了西北戈壁的发射基地,查阅了尘封的科研档案,联系了昔日同事。 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在她面前展开。 杨南生参与的火箭项目,为中国航天奠定了基础,数十年隐姓埋名,甘做无名英雄。 即使晚年获得表彰,也从未向妻子炫耀过自己的功绩。 2015年,张严平完成回忆录《君生我未生》,记录了这段跨越时代的爱情,也揭示了杨南生不为人知的贡献。 这段感情超越了年龄、身份与世俗眼光。 一个年轻记者与一位隐姓埋名的火箭科学家,在命运的交织点相遇,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人生乐章。 张严平至今珍藏着那张糖纸,上面的诗句已经褪色,但承载的记忆却历久弥新。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
浅笑挽云烟
2025-05-14 10:14: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