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撒贝宁去央视面试,领导肖晓琳一看到他,转头就走入办公室锁上门,问同事:"外面有只猴子,是谁招来的?" 其实,撒贝宁那天的穿着打扮,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他身着一件明显不合身的黑色西服,瘦削的身材在宽大的外套里显得更加单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公文包,看上去十分局促不安。 这身行头,在肖晓琳眼里,活脱脱就是一只紧张兮兮的小猴子。 但谁曾想,这个"猴子"竟然有着惊人的实力,面试现场的考验比想象中更严苛。撒贝宁被单独留在演播厅,面对冰冷的摄像机,没有面试官在场。 这种模拟真实录制的形式,考验的是主持人的临场发挥能力。撒贝宁起初有些发懵,但很快调整状态,将法律专业的扎实功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 他后来回忆说,那种感觉就像在法庭上辩护,只不过观众换成了镜头。正是这种专业素养与表达能力的结合,让幕后观察的肖晓琳改变了最初的印象。 肖晓琳的严格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她那时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正筹备一档全新的普法节目《今日说法》。 在撒贝宁之前,已经有不少面试者在她设计的"沉默测试"中败下阵来——当面试官突然停止交流,大多数人都会方寸大乱。 但撒贝宁却在这段空白时间里,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法律条文与现实案例的结合点。 这种沉稳表现最终打动了挑剔的肖晓琳,她后来坦言:"我看走眼了,这不是猴子,是块璞玉。" 入职后的日子并不轻松,有次撒贝宁因为口误被罚光整月工资,节目组规定说错一个字扣200元,这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录制《今日说法》时,他经常需要反复重拍,最长的一次录了两个半小时,最终只采用了两分钟内容。 但这些打磨让他逐渐找到了镜头前的节奏,肖晓琳也适时点拨他:"别做念稿机器,要把法律讲成活的故事。" 这句话成了撒贝宁转型的关键,他开始尝试用生活化的语言解读枯燥的法条,这种亲民的风格后来成为《今日说法》的招牌特色。 从1998年开播到2011年,撒贝宁在《今日说法》的十三年间创造了法制节目的收视奇迹。有段时间节目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新闻联播》,这个成绩连制片组都始料未及。 而当年那个被称作"猴子"的年轻人,也完成了从青涩学生到专业主持的蜕变。 他后来能在《开讲啦》里谈笑风生,在《明星大侦探》中展现幽默,这种多面性其实早在面试时就埋下伏笔。 当肖晓琳用"沉默测试"考察他时,撒贝宁展现的正是即兴发挥的应变能力。 回头看这段往事,肖晓琳态度转变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她最初以貌取人的反应很真实,但更难能可贵的是愿意承认自己的误判。 而撒贝宁面对外形调侃时的从容,面对严苛考验时的沉稳,或许正是优秀主持人最珍贵的品质。 如今再提起"猴子"趣事,已经成了央视传承的一段佳话,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老话: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但真金总会发光。
1998年,撒贝宁去央视面试,领导肖晓琳一看到他,转头就走入办公室锁上门,问同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5-14 10:17:55
0
阅读: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