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39岁的李世民心痒难耐,传诏11岁的徐惠侍寝,谁知徐惠不紧不慢,姗姗来迟,

底层史观吖 2025-05-14 10:58:52

一日,39岁的李世民心痒难耐,传诏11岁的徐惠侍寝,谁知徐惠不紧不慢,姗姗来迟,等得不耐烦的李世民正准备发飙时,徐惠灵机一动,淡然地写下几行字,便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徐惠一出生就因天生聪慧脱俗而闻名。她五个月便能说话,三岁能吟咏诗赋,八岁已是家喻户晓的文字小能手,诗书墨海于她来说既是天赋艺术,亦是求知渴望。

一日,她终于向父亲徐岩倾吐了心中所想。她渴望能有机会进入皇宫文渊阁,一睹那些典籍的风采。如今盛传朝廷有“爱才”之名的李世民天子,或许能给她提供这样的机会。

父亲徐岩听后沉思许久,终于答应向朝廷捐献一笔丰厚的款项,同时托关系进献女儿的诗文,希望借此让女儿如愿以偿。

消息传到朝中后,李世民果然大为称奇。当时正值他壮年统领大唐江山,刚平定两线作战正是政务繁忙之时,他却也思虑重重,渴望有贤士才俊来辅佐,以免朝堂昏庸,国事停滞。

于是他立即下诏,将11岁的徐惠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准许她浏览文渊阁所藏典籍。对徐惠而言,这不仅是入宫的机会,更是通往学问之路的开始。

一进宫门,清雅脱俗的徐惠就如同一株幽兰,散发着知书达理的气息,让李世民也不禁为之倾倒。他开始频繁传唤徐惠进宫侍奉左右,想更多了解这位聪慧过人的女子。

深居简出的徐惠并不在意皇帝的追捧,整日沉浸在文渊阁,与墨海书山为伴。李世民见她专心求学,不与媚俗之徒为伍,心生倾慕之情,渐渐也将她视为知音。

光阴荏苒,转眼三年过去,徐惠已经由一介少女成长为目光灵动的青春女子,而她的才华与姿色也让她在宫中渐渐引人注目。李世民对她的倾慕之情亦日渐加深,渴望能够与这位聪明伶俐的佳人亲近。

一日,思念成疾的李世民忽然传唤徐惠入宫侍寝。左等右等许久不见人来,李世民早已不耐,正想好好责罚这不知礼数的女子。

这时,徐惠轻手轻脚地来到宫门前,神色如常,丝毫未见慌乱。她取出宣纸笔砚,凝神静气写就一首咏物词,将自己比作素净可人的才女,为想要修饰自己才来得迟,望君王明察,以词明心。

李世民展开诗词一看,顿时怒气全无,夸奖徐惠有古人风度,聪明过人。徐惠机智地化解了这次危机,也更让李世民对她爱不释手。

很快,徐惠就被封为贵妃,后宫嫔妃无不艳羡。尤其是爱慕荣华的武媚娘更是妒火中烧,她羡慕徐惠能以诗书感动君王,便四处寻访名家典籍与手迹,希望也能以文采超越徐惠,争取到皇帝的宠爱。

然而徐惠的心思并不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她虽然能够近距离接触那些梦寐以求的典籍,但看到朝政日趋腐败,李世民又频繁发动征伐,老百姓在战乱中沦为阶下囚,她的心中益发不忍。

于是徐惠决意效法前人,执笔写就一篇划时代的谏书。她忧国忧民,恳请李世民收起战甲,将国库用于恢复民生,言辞恳切中透着对老百姓的怜悯之情。

第二日黎明时分,徐惠虔诚地将谏书呈上。出乎她的意料,李世民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大加赞赏她的胆识与睿智,从此更加倚重她的谋略,经常征求她的意见来治理国事。

在徐惠的影响下,李世民渐渐从盛转衰,他收起了干戈,专心处理朝政,照顾百姓疾苦。国家从战乱中慢慢恢复元气,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649年冬,李世民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徐惠对他病重的消息闻后,整夜难以成眠。她凭窗眺望,望见皎洁的明月高悬夜空,想起自己初识君王时候的盛况,不禁心如刀割。

徐惠日夜侍奉在李世民身边,殷切期盼他能度过这一劫,哪知天不遂人愿,李世民还是在未来的那一年辞世,徐惠悲痛欲绝。

李世民在遗诏中明确规定,所有无子嗣的妃嫔都必须削发为尼,徐惠是个例外,她可以继续留在宫中。然而对徐惠来说,爱君之心已随李世民而去,宫禁对她再无意义。

次年,24岁的徐惠在李世民的昭陵墓旁含泪自尽,与心上人殉葬而去。她此生从11岁便入宫,13岁得宠,一生的光景都系于这个男人,他的离世亦代表她人生意义的消逝。

一生辉煌的徐惠,拥有才华与姿色,又得君王倚重。她勇于进言,几乎改变了一个朝代的路数。然而主君一逝,她便选择了随之离世。这般痴情可歌可泣,亦使人不胜唏嘘。

徐惠此生可谓传奇,她是个聪明高洁的女子,又对才学有着坚定的追求,甘于孤寂只为诗书。

一朵朵芬芳的花朵终会凋零,唯有那坚贞的芳魂诗意盎然,永世镌刻。每每想起,不禁让人唏嘘、让人怜悯,更教人暗生敬佩之情。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