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大顺元年,李克用下令用锯子,处死俘获的朝廷名臣孙揆,孙揆被按在刑架之上,锯得皮肉翻卷,却暴突眼球嘶吼大骂:“蠢材!把我夹在木板中间才能锯断!”
大顺元年,890年,唐昭宗登基伊始,朝廷内外风雨如晦。四方割据,动乱不止,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渐衰弱,权臣们把持实权,朝廷的威严已无从恢复。
此时,李克用作为北方最大的军阀之一,势力逐渐膨胀,已经成为朝廷最棘手的对手之一。
李克用的军队在北方肆虐,若要平定此乱,势必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昭宗召集群臣,命令征讨李克用,派出的征兵力量,却未能立即制止李克用的扩张势力。
朝廷迫切需要一位,能独当一面的能臣来扭转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孙揆作为当时朝廷重臣之一,被任命为副招讨使,负责协同讨伐李克用的叛乱。
孙揆,字圣圭,来自显赫的官宦家庭,年轻时便以聪明才智进入朝廷,深得朝中重臣的信任。
作为一位优秀的文臣,孙揆早年在朝廷,担任过中书舍人等职务,其政务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为人刚直不阿,立场坚定,无论是朝堂内外,还是应对外敌,都不曾有过丝毫懈怠。
在此次征讨李克用的任务中,孙揆全力投入,试图利用自己的能力,打破李克用的割据局面。
战场的残酷远超想象。孙揆带领朝廷军队,在征讨李克用的过程中屡遭不顺,特别是在与李克用的精锐部队激烈交战后,朝廷大军被李克用的伏兵击败。
孙揆所率的部队,在长子谷遭遇了致命的伏击,孙揆亲自指挥,想要以一己之力挽回败局,最终无力回天,大军溃败,孙揆被俘。
李克用亲自审问孙揆,希望通过劝降来稳住局面。
李克用明白,在乱世之中,如何赢得一位,有影响力的朝廷大臣,是自己稳固地位的关键。
李克用承诺,要给孙揆一个相对高的位置——如果孙揆投降,他愿意授予他,河东副节度使之职。
孙揆并没有为李克用的劝诱所动。他眼神坚毅,口中冷言冷语:“我乃天子之臣,岂能事汝沙陀小儿!”
李克用怒不可遏,这样的拒绝让他更加确信,孙揆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对手。
李克用并非仁慈之人,心中自有算计,除掉孙揆,能够让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完全掌控局面。
因此,李克用下令将孙揆处死,选择了一种最为残酷的死法——锯刑。
在太阳底下,孙揆被押解到刑场,四周围观的人群中,充斥着震惊和恐惧的气氛。
孙揆毫不畏惧,依旧挺立在刑架上。刽子手用锯子开始锯断孙揆的皮肉,锯骨的声音刺耳,令人不寒而栗。
孙揆的皮肉翻卷,脸色依然镇定,他怒视着李克用的方向,暴突眼球,嘶吼大骂:“蠢材!把我夹在木板中间才能锯断!”
他的言辞并没有因疼痛而减弱,显得更加愤怒和坚定,身体在遭受巨大的痛苦,孙揆依旧保持着对自己忠诚的执着。
围观的百姓,特别是一些孩童,在母亲的怀抱中被死死捂住眼睛,无法避免地,听到锯骨的声音钻入耳膜。
这个场面太过震撼,许多人的心灵在那一刻被深深刺痛,孙揆的心志和铁骨精神,在这一刹那刻,成了所有人最深的记忆。
这场刑罚,是对孙揆身体的摧残,更是对他忠诚的极限考验。
在临死前,孙揆面对死亡,他没有一句求饶,也没有丝毫的恐惧,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没有低头,仍在不停地谴责着自己的敌人。
《旧唐书》对于孙揆的记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揆临刑,色不变,骂贼不辍。”
孙揆的死亡,成为了大唐最后一位,铁骨铮铮的文臣的标志。
他的忠诚、刚毅,甚至是在死前不屈的骂声,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他的死,标志着大唐政权末期,一位坚定臣子的英雄末路,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腐朽,和社会的动荡。
这场残酷的行刑虽然令人不忍,也深刻反映了当时,乱世中忠臣的悲壮命运。
孙揆未为个人的生死所动,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与忠诚,也向历史诠释了,“忠臣”二字的真正含义。
用户17xxx77
好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