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登基当天,大将刘宗敏当众叫板:"都是草寇出身,凭啥要我跪你?"两人本是生死兄弟,却因权力反目。刘宗敏手握重兵,不服管束,东征北京时只顾享乐。最终清军入关,大顺王朝昙花一现。
1644年,李自成顺利攻入北京,推翻了数百年统治的大明王朝。
所有人都以为,这场震撼的胜利,代表着新的开始,代表着农民军最终战胜压迫,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李自成的胜利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种子。这个失败的种子,便是与刘宗敏的权力争斗。
两人原本是生死兄弟,彼此同仇敌忾,在艰难的日子里携手共度风雨。
随着大顺的建立,权力的裂缝开始显现。
刘宗敏,那个曾经并肩作战的铁血战将,逐渐展现出了他无法抑制的野心。
这股野心,最终压垮了大顺政权,也为清军的入关打开了大门。
李自成登基的那一天,刘宗敏站在了他面前。
李自成站在金銮殿上,接受着万民的朝拜,准备开始他的帝王生涯。所有文武百官依次跪拜,举行三跪九叩的礼节。
刘宗敏却迟迟没有下跪,他站得笔直,脸上满是质疑。
终于,他开口了,“我与他同做响马,何故拜他?”这一句话,仿佛一把利刃刺向李自成的心脏。
刘宗敏没有表现出对李自成的尊敬,甚至连基本的礼节都没有遵守,他只象征性地叩了两下头,显得极为不屑。
这一行为引起了全场的震惊,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
这个场面,是刘宗敏对李自成的公开挑战,更是两人之间,深刻矛盾的首次爆发。
李自成作为一个曾经的农民起义将领,深知农民军的艰辛与困难,也清楚自己的帝王之路,是如何艰难的。
而刘宗敏,原本是与李自成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在他们共同打下江山的过程中,刘宗敏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与李自成平起平坐的兄弟。
刘宗敏认为,既然他们都是从草寇起家,那就应当是平等的。
他始终未能接受权力体系的变化,始终没能理解为什么从一个平民,到一个拥有帝国权力的皇帝之间,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
刘宗敏此时的傲慢,来源于他手中的权力。
随着“大顺”的建立,刘宗敏被封为“汝侯”,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吏部大权。
他是一个军事将领,还是一个几乎可以左右政权的财阀。“追赃助饷”成为刘宗敏的一项重要工作,他通过搜刮明朝官员的财富,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这些财富为刘宗敏,提供了巨大的权力支持,他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甚至与李自成产生了距离。
李自成在心里有所不满,但他未立即采取措施,或许是出于兄弟情谊,或许是因为李自成,本就缺乏政治智慧,他没有及时制止刘宗敏的行为。
刘宗敏的行为开始变得更加放肆,在军事决策中,刘宗敏的背叛尤为显著。
山海关战役前,李自成本打算派刘宗敏去迎击吴三桂,刘宗敏当众拒绝了他的命令:“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城里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
这种对命令的公开反抗,几乎是对李自成权威的赤裸裸挑战。
李自成虽然勉强接受了刘宗敏的拒绝,这场拒绝让他深刻意识到,刘宗敏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为他卖命的兄弟。
最终,李自成被迫亲征山海关,因为轻敌和对敌情的误判,导致了山海关的惨败。
这场败仗使得大顺政权,失去了对关宁铁骑的防线,也让清军迅速进入了山海关,开始了向南的进攻。
刘宗敏的消极态度,直接导致了大顺政权的溃败,也为吴三桂的背叛铺平了道路。
而刘宗敏的暴行,特别是在对吴三桂的冒犯上,直接加速了大顺政权的崩塌。
刘宗敏掳掠吴三桂的家眷,还强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甚至残忍地拷打吴父吴襄至重伤。
这样的行为,在军事上给李自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为吴三桂彻底,倒向清军提供了契机。
李自成曾试图,以四万两白银招抚吴三桂,但刘宗敏的暴行,使吴三桂对李自成彻底失去了信任,进而与清军结盟,导致了大顺政权的快速崩塌。
李自成试图通过“均田免粮”等政策来获取民心,刘宗敏的行事方式却极为粗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刘宗敏在李自成的劝诫下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公开威胁李自成:“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宗敏的行为暴露了,农民政权的结构性缺陷。
大顺军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权力集中在军事将领手中,导致“将强君弱”。
刘宗敏的自负与短视,使得大顺王朝成为了清军入关的跳板。
历史证明,功高震主的规律,几乎无可避免,刘宗敏虽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缺乏政治智慧和长远眼光,个人野心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失衡,导致了大顺政权的快速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