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外交交锋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展开,美国代表带着一份看似“互利”的条件清单飞抵中国,核心内容是:你们放开稀土,我们就考虑降关税,对方的回应干脆直接:“稀土?想都别想。”
事情要从去年底说起,2024年11月,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特朗普的强硬派回锅重掌关税大权。
上任不到两周,一纸关税令扔出来,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加征145%的附加税,从家电到新能源车,几乎全线覆盖。
这下国内炸锅了,密歇根的通用工厂工人抗议不断,加州特斯拉喊出快撑不住了,毕竟,一辆电车从电池包到驱动电机,背后全靠几种不起眼却关键的稀土材料。
美国稀土缺口早就存在了,2019年《华尔街日报》就报道过,美国8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
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不降反升,尤其是镝、铽这种重稀土,几乎没有替代来源。
军工企业最清楚这个痛点。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斗机需要十几公斤高纯度稀土才能造一架,没有这些材料,生产线就得停工。
可问题在于,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比如加州的Mountain Pass矿区,但没有几家企业能干提纯。
原矿挖出来没用,最后还是得送到中国来加工,更尴尬的是,加工完了再运回来,价格是原本的三倍以上,特朗普政府清楚这点,才想出了用“降税”换“稀土”的主意。
北京没接茬。原因也很直接,稀土不是白菜,想买就能买,2025年4月初,中国自然资源部联合七个部委,升级了稀土出口许可制度。
特别是中重稀土,不光需要审批,还要说明终端用途,5月9日,中国海关启动专项打击走私行动,在香港查出25吨走私金属锑,在广西还查了600公斤锡铋合金。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明确释放信号:稀土是战略物资,国家要牢牢掌握在手里。
韩国这时候有点尴尬,美国有些企业绕过中国,打算从韩国采购稀土加工件。
中方直接发警告:中国产稀土不能流入美国军方手里,哪怕是经过第三国转口。
韩国企业开始踌躇。赚美国的钱?可能被中国列入黑名单,配合中国?美国市场又不能丢。
中国的底气不仅来自资源本身,技术链条也是筹码,全球稀土加工能力有90%集中在中国,从矿石提取、分离、再到深加工,中国企业已经形成完整闭环。
外面不光买不到,还学不来,这几年,中国科技大学和中科院都在搞废水稀土提取技术,连工业废料都能回收,利用率提升了一大截。
连德国《经济周刊》都承认:“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技术壁垒,至少领先世界10年以上。”
稀土这件事不是孤立的。背后是一整套战略设计。
比如今年3月,中国宣布限制钨、碲出口,两个月不到,欧洲市场铽价格飙升210%。受影响最大的不是别国,而是美国的新能源和军工系统。
据美国数据公司Govini发布的报告,美国87%的武器系统生产线都涉及稀土元素。断链,就意味着系统无法交付。
美国的对策也不是没有,他们在加快推进本土稀土加工厂建设,还把希望寄托在2027年前能建起一条独立供应链。
但问题接踵而至。一是环保法案卡住了项目审批,二是成本高到吓人,挪威原计划跟美国合建稀土提纯中心,项目进行两个月就因成本失控和舆论压力被迫暂停。
乌克兰那边也原本谈得不错,结果战事升级,项目胎死腹中。
与此同时,中国没闲着。“一带一路”上,一些原本资源输出型国家比如印尼、马达加斯加,开始和中国签稀土加工协议。
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当地政府提供资源,中国提供技术,一拍即合,这种“海外资源-本地加工”新模式,绕开了传统国际稀土流通路径,也让中国的稀土影响力延伸到了非洲和东南亚。
就连美国智库CSIS也发了报告说,中国这套组合拳,已经不只是经济手段,而是地缘政治武器。
一位匿名的美国商务部官员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中国不是在谈判,它是在用资源直接调节国际秩序。”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坐不住了,4月初,他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抱怨:“我们造车,不是挖矿的。
稀土再这样涨下去,我们就得重新设计电机结构。”而这句抱怨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整个产业链的焦虑。
中国并不急着回应美国的“降税换稀土”提议,外交部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管理和使用符合国家利益。”没正面答复,却是最强硬的答复。
在国内,一些专家也开始提醒,中国现在手里的稀土就像当年中东的石油,是一张长期有效的王牌,不急着用,也不能随便换,而这张王牌正逐渐转化为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参考资料: 《华尔街日报》,2024年11月版,《Rare Earths: America’s Military Weak 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