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上官云相想要辞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的职务。时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长的郝任夫等人劝说其留下,上官云相颇有深意的解释说:“华北不消数月,就会失守,我已经是社会上的罪人了,不愿意在做罪上加罪的罪人了。” 上官云相,1895年出生在山东商河一个穷苦人家,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就挺聪明,靠着刻苦读书考上了山东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和叶挺、顾祝同等人是同学。1919年毕业后,他投身军旅,先在孙传芳部队干起,从小排长一步步爬到旅长。1925年,他带兵打败施从滨,崭露头角,后来又升任师长。不过,他和孙传芳闹翻后跑去日本待了段时间,直到1928年才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 之后,他跟着蒋介石混,参加过中原大战、对红军围剿和长征追击,军衔一路升到军长。抗战爆发后,他复出帮顾祝同策划了“皖南事变”,这事儿让他背上不小的骂名。到了解放战争,他当上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负责对付共产党军队。可惜,国民党这边越来越不行,他也看清了局势,才有了1948年秋天的那一出。 1948年秋天,国共内战到了白热化阶段,共产党在华北势头正猛,国民党这边丢城失地,士气低得不行。天津、保定接连告急,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忙得焦头烂额,上官云相作为副手,压力也不小。可就在这时候,他却提出要辞职走人。 这事儿传开后,时任天津市教育局长的郝任夫带着几个人赶紧来劝他。郝任夫是上官云相的老朋友,觉得他经验老到,这时候走人太可惜了,军里还得靠他撑着。可上官云相态度很坚决,他直截了当地说:“华北不消数月就会失守,我已经是社会上的罪人了,不愿意再做罪上加罪的罪人了。”他这话说得沉重,显然不是随便敷衍。 为啥他这么想走?一是他看透了国民党在华北的败局,觉得再打下去就是白搭,没啥希望了;二是他心里有疙瘩,尤其是“皖南事变”那档子事儿,让他觉得自己名声已经够臭了,不想再背更多黑锅。劝的人见他心意已决,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收拾东西离开。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决战阶段,共产党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华北这边,傅作义守着几十万部队,但面对共产党的攻势,根本挡不住。天津是华北重镇,可城里人心惶惶,不少人开始往外跑。那时候,国民党内部也乱成一团,派系斗争、腐败问题一大堆,上官云相待在军中,估计早就看腻了这些烂事儿。 他说的“华北不消数月就会失守”还真不是瞎猜。1949年初,天津就丢了,紧接着北平也被共产党拿下。他这判断挺准的,可见他对局势看得清楚,知道自己待下去也没啥意义。 上官云相决定辞职,不光是因为看透了局势,还跟他自己的经历有关。他在国民党军队混了几十年,打过不少仗,也干过不少争议的事儿。“皖南事变”是他职业生涯里最大的一块污点,1941年他帮着顾祝同把新四军给坑了,这事儿让共产党这边恨得牙痒痒,也让很多人觉得他手上沾了血。他自己心里估计也明白,这辈子洗不掉这个罪名。 到了1948年,他已经53岁,眼看着国民党要完蛋,他可能觉得自己再耗下去,不但救不了大局,还会让自己更臭。所以他选择辞职,既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也是对过去的一种交代。辞职后,他没多留,很快就去了上海,又在1949年初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 去了台湾后,上官云相彻底淡出了政治和军事圈子。他在台北找了个小地方住下,过起了低调日子。跟以前带兵打仗的日子比起来,他后半生安静得像换了个人。史料里关于他在台湾的记录不多,估计他也不想再掺和什么了。1969年,他在台北病逝,74岁,走得挺平静,葬礼也没啥排场。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挺两极化的。有人说他军事能力不错,毕竟从排长干到军长,又打过不少硬仗;可更多人提到他,还是绕不开“皖南事变”。这事儿让他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反面角色,辞职这步也没能完全洗白他。倒是他在1948年的选择,多少让人觉得他还有点自知之明,没死硬撑到最后。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