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北京城甜水井胡同,翰林院编修杨家骥(浙江人)因膝下无子,纳了一房妾室,妾室为他生下一子。正妻童氏乃安徽劝业道道台童祥勲之女,善妒专横,自妾室入门后便不准丈夫再踏入妾房半步,如此长达6年之久。 清末是个啥时候?那是大清朝摇摇欲坠的年头,社会乱糟糟的,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上层人家也有自己的烦心事。那时候,北京城里胡同纵横,甜水井胡同就是其中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别看它不起眼,住的却不全是普通人,像杨家骥这样的官老爷,就在这儿安了家。 那会儿的社会风气,跟现在可不一样。男人三妻四妾不算啥稀奇事,尤其是像杨家骥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里没个妾室反倒显得不正常。纳妾的目的也很实在——传宗接代,生个儿子继承香火。可妾室的日子不好过,正妻要是心眼小一点,家里就没太平日子。童氏就是这么个典型,她是安徽劝业道道台童祥勲的闺女,从小娇生惯养,嫁过来后自然容不下别人分丈夫的宠。 杨家骥是浙江人,学问好,考中了进士,在翰林院当了个编修。这官职听着挺体面,可家里的事却让他头疼。他跟童氏结婚多年,一直没孩子,这在当时可是大事。为了延续香火,他纳了个妾室。这妾室挺争气,给他生了个儿子,按理说这该是件喜事,可童氏却不这么想。 童氏是劝业道道台的千金,家里有钱有势,她打小就没受过啥委屈。嫁给杨家骥后,她觉得自己是正妻,地位高人一等,哪能容得下个妾室在家里耀武扬威?妾室生了儿子后,童氏的嫉妒心彻底爆发了。她下了死命令,杨家骥不准再踏进妾室的房门半步。这规矩硬是坚持了六年,杨家骥估计也是怕老婆,愣是没敢违抗。 可事情总有意外。有一回童氏回娘家探亲,待了好些日子。趁着她不在,妾室跟杨家骥偷偷相处了一段时间,结果又怀上了。这事儿要是没被发现也就罢了,可童氏回来后一眼就看出了端倪。她气得七窍生烟,觉得自己被背叛了,嫉妒和怒火全冲着妾室去了。 童氏可不是个会忍气吞声的人。她发现妾室怀孕后,彻底失了理智,决定给妾室点颜色瞧瞧。她让人把妾室绑起来,用藤条狠狠抽打,还指使丫鬟去踩妾室的肚子,想让她流产。这手段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可童氏做得一点不手软。她就是要让妾室生不如死,彻底断了杨家骥跟妾室的念想。 妾室一个弱女子,哪受得了这种折磨?她本来就没什么地位,靠着给杨家骥生了个儿子才勉强站稳脚跟。可现在,童氏这么一闹,她的身心都被摧毁了。孩子没保住不说,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最终,她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这事儿传出去后,甜水井胡同里的人都听说了。有人偷偷叹气,说这妾室命苦,摊上这么个主母;也有人骂童氏心狠手辣,连个孕妇都不放过。可童氏自己呢?她压根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啥,反倒觉得是妾室咎由自取。 这故事听着让人心里堵得慌,可在清末那会儿,这种事不算太稀奇。当时的社会,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女人之间却斗得你死我活。正妻觉得自己是正统,容不得妾室翻身;妾室呢,又低人一等,活得小心翼翼。杨家骥家里这场悲剧,就是这种风气的缩影。 童氏的行为,搁现在肯定是要被骂上天的。她嫉妒得没边,手段还那么残忍,完全不顾人命。可要是站在她的角度想想,她为啥这么极端?她爹是道台,家里条件好,她嫁过来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可丈夫纳妾,生了儿子,她的地位好像被威胁了。她怕自己被冷落,怕家里的话语权落到别人手里。这种心理虽然不值得同情,但也能看出点当时的女人有多憋屈。 杨家骥在这事儿里也不是啥好鸟。他有学问有地位,可在家里一点主见都没有。童氏不让他见妾室,他就不见;妾室被虐待,他也没站出来护着。说白了,他就是个怕老婆的软蛋,没能管好家里的事,才让悲剧越闹越大。 妾室的死,在当时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街坊邻居议论了好一阵子,有人同情她,也有人拿这事儿当教训,告诫自家的男人别惹正妻生气。这故事传着传着,还上了些野史笔记,成了清末北京城里的一段谈资。 妾室自杀的事儿,不光是杨家骥家里的私事,还让人们开始琢磨当时的社会风气。纳妾这事儿看着平常,可背后藏着多少血泪?正妻和妾室之间的争斗,到底是谁的错?有人说是童氏太狠毒,有人说是杨家骥没担当,还有人说是这世道不公平,逼得女人互相残杀。 这故事传出去后,翰林院里估计也有些风言风语。杨家骥脸上不好看,可他也没法子,只能硬着头皮过日子。童氏呢,继续当她的正妻,家里还是她说了算。可外头的人提起她,都免不了指指点点,说她是个妒妇。 这事儿还让人想到,地位低的人有多无奈。妾室没名没分,生了儿子也保不住命。她的死,多少有点像在控诉当时的社会规则——男人可以随便纳妾,可女人却得为这规则付出代价。
江浙沪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浙江网友:我一个下属,老阿姨,笨得要死,经常出错。
【84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