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1932年,吉林通化一位地主婆王毕氏,倾尽家产支持儿子王凤阁抗日。她满心期望儿子能为国效力,可谁知儿子拿到钱后却突然失联,杳无音讯。几年后,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才揭开真相——原来他一直在骗她。 王毕氏是通化有名的地主婆,家里田地连片,房产不少,日子过得殷实。可她不是那种只顾自己享乐的人,心眼儿里装着国家大事。那是1932年,日本鬼子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刚过去没多久,全国上下都乱成一团。王毕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能为国家做点啥。 她儿子王凤阁那会儿二十多岁,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从小念书多,又练过几手拳脚,算得上文武双全。九一八后,他在家坐不住了,天天跟母亲念叨着要上前线打鬼子。王毕氏一听,心里挺欣慰,觉得儿子有出息。她琢磨着,国难当头,自己有钱有地,总不能光看着吧。于是,她拍板决定,把家里的东西都卖了,给儿子筹钱抗日。 那年春天,王毕氏开始张罗着变卖家产。田地、房子、还有祖上传下来的老物件,能卖的都卖了。她不是那种舍不得的人,心里就一个念头:国家要紧,儿子得去干大事。卖东西那阵子,村里人都来看热闹,有人夸她大义,有人觉得她疯了,毕竟谁会把家底儿全掏空啊。可她不在乎,忙前忙后,把钱凑齐了交给儿子。她满心以为,这钱能帮儿子干成大事,能让国家少受点苦。 可谁想到,王凤阁拿了钱没几天就没影了。没留信,没捎话,就这么没了音讯。王毕氏头一两个月还安慰自己,儿子在前线忙,顾不上联系。可时间一长,心里就慌了。她天天站在村口张望,盼着儿子能回来,哪怕捎个信儿也好。可啥也没有,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熬过去了。 王凤阁走了之后,王毕氏的生活一下子变了样。家产没了,家里空荡荡的,她从地主婆变成了靠老本过日子的普通老太太。村里人开始嘀咕,有人说王凤阁拿着钱跑了,有人说他压根没去抗日。流言传到她耳朵里,她不信。她总说,儿子不是那种人,他有志气,肯定在外面干大事。 可日子越过越难,她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没田没地,吃饭都成问题,她只能靠以前攒下的那点钱撑着。头发白了,身子也垮了,可她还是没放弃。她心里有个信念,儿子不会骗她,他一定在为国家拼命。她没哭没闹,就这么硬撑着,等着儿子回来。 几年过去了,到了1937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她偶尔去邻镇转转,捡点东西补贴生活。那天,她在长椅上捡了张旧报纸,随手翻着看,结果一眼就瞅见了“王凤阁”三个字。她手一抖,赶紧细看下去。报纸上写着,王凤阁这些年在吉林山区带着队伍跟日军干仗,后来被俘,和老婆孩子一块儿牺牲了。她看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心里又是骄傲又是难受。 原来,儿子没骗她。他拿了钱就去了辽宁,加入了抗日队伍,成了个小头目。这些年,他一直在山里跟日军周旋,打了不少硬仗。可他为啥不联系家里呢?也许是怕暴露行踪,也许是通信太难,谁也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有一点清楚,他没拿着钱跑路,而是真把命搭上了。 报纸上写得挺详细。王凤阁加入的是辽宁民众自卫军,后来当上了第十九路军的司令。他带着队伍在吉林山区转战,靠着地形跟日军打游击,干掉了不少敌人。日军恨他恨得牙痒痒,下了大工夫要抓他。1937年初,有人叛变,把他的藏身地漏了出去。他带着队伍被围在山上,打了三天三夜, 他想突围,带着老婆孩子跑,可还是被日军堵住了。被抓之后,日军使尽了手段想让他投降,可他硬气得很,死活不低头。后来,日军把他和一家人押到通化,杀了他们。王凤阁死的时候才三十出头,报纸上说他最后一刻还在喊着要赶走日本鬼子。 王毕氏看到这些,心里五味杂陈。她这些年没白等,儿子真干了大事,可他也真没了。她既为儿子骄傲,又为自己这几年的苦难觉得值当。她终于明白,儿子不是失联,而是把命献给了国家。 这娘俩,一个掏心掏肺支持,一个豁出命去抗战,都是那个年代里普通又不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没啥惊天动地的场面,就是实打实地为国家出了力。王毕氏的坚持,王凤阁的牺牲,都是那时候民族精神的缩影。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