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路回了趟家,探视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看着眼前的儿子,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988年秋末的广东揭阳街头,一个身穿灰布衫的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在巷口。 九十五岁的李秀芝望着远处驶来的吉普车,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车门打开时,那个三十年前背着帆布包匆匆离家的青年,此刻已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 这个让街坊邻居议论了半辈子的"不孝子",正是我国首艘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事情得从1957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说起。三十四岁的上海交大毕业生黄旭华正在收拾行装,桌上摊着刚收到的调令。 妻子李世英抱着两岁多的女儿站在门口,看着丈夫把换洗衣裳塞进印着"建设新中国"字样的帆布包。"去北京出个差,顶多三五个月就回。" 临出门前,黄旭华特意绕到父母屋里,给病榻上的老父亲掖了掖被角。 谁也没料到,这次平常的告别,竟成了父子间的永诀。 在北京西郊的荒滩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六百多名科研人员挤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他们接到的任务是研制核潜艇,可多数人连潜艇实物都没见过。 有回黄旭华托人从香港捎回个玩具潜艇,大伙儿围着这个塑料模型研究三天三夜。 那时候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资料只有薄薄几页纸,连基础参数都得自己摸索。 最要命的是计算数据。当时全国只有两台手摇计算机,科研团队只能把算盘和计算尺当成主力工具。 有个数据要算八位数的乘方,三十多个小伙子分成三班倒,打算盘的噼啪声昼夜不停。 有天深夜,负责验算的小王突然发现小数点后第四位数字对不上,急得直抹眼泪。 黄旭华带着大家重新核算,在草稿纸上画满的运算符号堆起来足有半人高。 生活上的苦更让人揪心。科研所食堂的供应本上,每人每月只有二两猪肉。 黄旭华总把自己那份荤菜拨给年轻同事,自己就着咸菜啃窝头。 有年冬天特别冷,板房的窗户纸被北风刮得哗哗响,他裹着棉被在油灯下画图纸,冻僵的手指握不住铅笔,就在炭火盆上烤烤接着画。 1970年腊月,渤海湾传来喜讯。我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比预定时间提前了整整五年。 庆功宴上,炊事班特意蒸了白面馒头,可黄旭华捏着热乎的馒头半天没动嘴——他收到了老家寄来的电报,父亲已于三年前病逝。 这三十年里,黄家人始终没弄明白黄旭华在做什么。 母亲李秀芝逢年过节就站在村口张望,街坊四邻都说她养了个没良心的儿子。 直到1987年秋,《文汇报》刊登了长篇通讯《骑鲸蹈海三十年》,黄旭华的哥哥拿着报纸冲进堂屋,九旬老母戴着老花镜逐字辨认,枯瘦的手指在"黄旭华"三个铅字上来回摩挲。 1988年深潜试验前夕,上级特批黄旭华回乡探亲。吉普车在坑洼的乡道上颠簸时,六十四岁的总设计师紧张得直搓手。 当母子俩在晒谷场相拥而泣时,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举着火把围成圈,跳动的火光照亮了老母亲胸前别着的那枚金灿灿的勋章。 时间来到2020年深秋,九十六岁的黄旭华在武汉家中接受央视采访。 老人戴着助听器坐在藤椅上,背后的书柜里摆着2019年颁发的"共和国勋章"。 当记者问起当年隐姓埋名的选择,他摸着泛黄的相册说:"忠孝难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22年春天,九十八岁高龄的黄旭华现身珠海航展。在国产新型核潜艇模型前,他拄着拐杖仔细端详舱体结构,时不时和身旁的年轻工程师比划着讨论。 有工作人员要搀扶他休息,老人摆摆手:"让我再多看两眼,这些后生们干得漂亮啊!" 信息来源: 新华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央视新闻《面对面:黄旭华 此生属于核潜艇》 《人民日报》2022年珠海航展专题报道 中国军网《黄旭华: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路回了趟家,探视自己
海诚看趣事
2025-05-16 10:34:02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