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神”,如何吃苦!可美国却没有什么反应,而是把他们带到农场参观! 1978年,郭凤莲带着“大寨精神”踏上了美国的土地。那年春天,她作为中国农业代表团的一员,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农村奋斗精神的重任。郭凤莲可不是普通人,她是山西大寨村的传奇人物,外号“铁姑娘”,从小苦出身,16岁就扛起重建家园的重担,26岁当上村支书,把大寨打造成了全国农业的标杆。毛主席一句“农业学大寨”,让大寨名声大噪,她也成了那个年代的明星。这次访美,她信心满满,想让美国人见识见识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精神。 郭凤莲出生在1947年的山西昔阳,家里穷得叮当响。3岁丧母,父亲养不活她,把她送到了大寨村的外婆家。小时候,她就得挑水劈柴,帮外婆干活,压根没机会多读书。小学毕业后,她直接下地干农活,扛起家里的担子。1963年,大寨村遭了特大洪水,家园被毁,村支书陈永贵带着大家自力更生重建。16岁的郭凤莲站了出来,领着23个年轻姑娘组成“铁姑娘队”,干最重的活儿——修梯田、挖水渠。她1.5米的小个子,80多斤的体重,却能挑140斤的担子,走山路跟玩儿似的。衣服舍不得穿坏,她就自制垫肩;粮食不够吃,就啃玉米糠糊糊。她从不喊苦,总是冲在最前面。1964年,17岁的她正式当上“铁姑娘队”队长,1966年入党,26岁成了大寨党支部书记。在她手里,大寨从穷山沟变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 到了1978年,郭凤莲已经是大寨的活招牌。她访美时,认真跟美国人讲大寨的故事:村民怎么靠集体力量开荒,怎么一分一厘攒出粮食。她想让美国人明白,这份吃苦精神有多可贵。可美国人听完后,没啥大反应,既不鼓掌也不质疑,态度挺客气,就是有点冷淡。接着,他们提议带代表团去看看美国的农场。郭凤莲跟着去了,在密苏里州的一片大农场,她傻眼了。那儿几乎见不到人干活,田里全是大型机械。播种、施肥、收割,全程机器搞定,一台收割机的效率顶得上大寨几百号人。她站在那儿,看着机器轰隆隆开过,心里估计五味杂陈。美国农场主挺友好,没贬低大寨的意思,只是想展示他们的路子:科技加机械,效率就是一切。 这次参观让郭凤莲脑子转开了。她一直信奉的“大寨精神”是靠人拼、靠手干,可美国的农业压根不靠这些。人家一台机器就能干翻大寨一年的活儿,农民还能轻松点。她开始琢磨,大寨的模式是不是得变变?光靠吃苦,真的能一直走下去吗?她没当场表态,但这趟美国行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回国后没多久,1978年底,她参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大寨的传统路子渐渐跟不上形势,1980年,她被调去县里干研究所副所长和公路段书记,离开了大寨。 可大寨没忘了她。1991年,村里经济不行了,村民联名请她回来。她二话不说,辞了县里的职务,重回大寨。那时候,大寨的光环褪了,集体经济垮了台,村民日子不好过。郭凤莲不甘心,她带着大家出去看世界,学外面的路子。1992年,她搞了个经济开发公司,开了羊毛衫厂和水泥厂。1993年,她听说太旧高速公路要经过昔阳,赶紧组织人调研,利用本地资源建了水泥厂。1996年,高速通车,水泥厂赚了钱,大寨经济一下起来了。经过二十多年折腾,到2019年,村里收入2.65亿,人均纯收入2.2万。大寨从靠“政治牌”出名,变成了实打实的“经济牌”。 郭凤莲没止步于大寨。她还投身扶贫,帮别的穷村脱贫。2009年,她被评为中国十大女杰。70多岁了,她还精神头十足,继续为村民忙活。她把大寨从穷得吃不上饭,带到了家家户户有存款。这一路,她靠的不仅是年轻时的吃苦劲儿,还有后来的眼光和魄力。那次美国行,虽然没让她立刻改弦易辙,但打开了她的思路。她慢慢明白,吃苦是财富,可光吃苦不顶用,得加上科技和创新,才能走得远。 回过头看,1978年的美国农场参观,对郭凤莲来说是个转折。她从那儿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方向。大寨的成功,不是她一个人埋头苦干的结果,而是她学会了变通,把集体精神和现代路子结合起来的成果。她这辈子,吃过苦,也闯过关,从“铁姑娘”变成了改革的领路人。她的经历接地气得很:农村出来的孩子,没啥背景,靠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放到现在看,她的故事不光是励志,还提醒咱们,得有吃苦的底气,也得有接受新东西的脑子。 再说说“大寨精神”。当年那是拼出来的骄傲,可到了美国,人家压根不稀罕这套。郭凤莲也没死犟着,她后来干的事儿,证明她不是只顾着守老一套的人。她用行动告诉大家,精神是根,但得跟得上时代。大寨能从穷山沟翻身,不光靠她年轻时挑担子的劲儿,更靠她后来的眼光——建厂、搞经济、带村民致富。这不比光喊口号实在多了?
1942年,戴笠打电话给沈醉,让他去接一位22岁的漂亮姑娘,车还没停稳,姑娘便急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