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出事了!”湖南株洲一位重病老人因无法亲自到银行取钱救治,最终在银行门口离世

鸿风我叫米莱 2025-05-17 01:46:23

“银行出事了!”湖南株洲一位重病老人因无法亲自到银行取钱救治,最终在银行门口离世的消息刺痛了无数人的心。最后银行以慰问方式五长家属10万元。对于这样的和解方式你赞的同吗? 家属手持老人身份证、亲属关系证明和银行卡密码,甚至愿意签署责任承诺书,却依然被银行铁板一块的"必须本人到场"规定拒之门外。这出悲剧并非孤例,从瘫痪病人被抬进银行到临终老人被迫视频验证,类似事件屡见报端,暴露出金融机构服务中冰冷的一面。 银行规章本为保障资金安全而设,但当制度凌驾于生命之上时,其合理性便值得深思。现实中,许多基层网点并非没有变通空间:有银行曾为重症患者开通视频核实通道,也有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办理业务。可这些本应成为标配的人性化服务,却总被推诿为"特事特办",折射出某些机构将风险规避置于社会责任之上的价值错位。 更令人费解的是监管尺度的落差。面对动辄数亿资金外流的复杂金融犯罪,监管常显力不从心;可对老百姓治病救命的"救命钱",却用最严苛的标准层层设卡。这种"防民如防盗"的思维,本质上是对普通民众的信任缺失。当制度设计者默认每个储户都可能成为"盗贼",服务自然就戴上了冰冷的枷锁。 改变需要多方发力。监管部门应出台明确指引,对特殊医疗需求开辟绿色通道,允许在严格验证身份和意愿后代理取款。银行更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医院出具危重证明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技术手段亦可破局,通过生物识别+视频见证等方式,在安全与效率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再严密的制度都不该成为见死不救的挡箭牌。 金融服务本质是为人服务。当ATM机懂得语音提示关爱老人时,银行更该明白:系统里的每一个账户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唯有让制度长出温度,才能真正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无论是财产安全,还是生命尊严。湖南老太取钱 银行取钱去世

0 阅读:0
鸿风我叫米莱

鸿风我叫米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