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很快在报纸公布,令人惊讶的是

雾隐林间晨曦 2025-05-17 10:41:45

1983年,84岁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病逝,他的遗嘱很快在报纸公布,令人惊讶的是,张大千将遗产分为了16份,其中15份是给陪伴张大千到最后的徐雯波和14位子女,余下一份,则给了一位远在北京的孤独老妇杨宛君。这是怎么回事? 这年秋天台北荣总医院病房里,最后一位传统国画大师张大千走完了八十四年人生路。 七天后报纸刊登的遗嘱让世人惊讶:遗产被分成十六份,十五份给了在台湾的家人,最后那份隔着海峡给了北京胡同里独居的杨宛君。 北京前门大栅栏的胡同深处,六十八岁的杨宛君攥着汇款单枯坐整宿。 煤炉上的铝壶烧干了三次,墙皮剥落的屋子里挂着她珍藏三十多年的敦煌临摹画。 摸着汇款单上"张大千"三个字,老太太想起四十七年前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 1936年北平城南游艺园,十六岁的京韵大鼓艺人杨宛君刚下台,就被班主引见给后台候着的张大千。 这位画坛新贵裹着灰布长衫,捧着紫砂壶咂着茶,眼睛却跟着卸妆的杨宛君转。 往后半个月,天桥茶楼、琉璃厂画室、颐和园昆明湖边,总能看到大胡子画家带着穿阴丹士林蓝布衫的小姑娘。 那年重阳节,张大千带着两房太太登门提亲。 正房曾庆蓉拉着二房黄凝素的手说:"往后咱们姐妹仨好好伺候当家的。" 黄布包着的六百块银元彩礼,在杨家堂屋八仙桌上摞成小山。 杨父抽着旱烟袋直点头,十六岁的姑娘就这么成了张大千三姨太。 新婚燕尔还没尝够,张大千就带着新夫人奔了敦煌。 戈壁滩上,杨宛君白天给丈夫调颜料递画笔,夜里举着油灯陪他临摹壁画。 莫高窟冬天滴水成冰,新媳妇把自己陪嫁的狐皮袄拆了给画框镶边。 张大千画完第二百三十八幅飞天那天,摸着杨宛君裂口子的手叹气:"苦了你了。" 1943年回北平,张大千的敦煌画展轰动文化界。 酒会上穿缎子旗袍的杨宛君,却看见丈夫眼神总往唱昆曲的徐雯波身上瞟。 当十八岁的养女徐雯波挺着肚子找上门时,杨宛君把陪嫁的玉镯摔成了八瓣。 张大千躲进书房三天,出来时只说:"雯波有我的骨血了。" 1949年春天,国民党要员催张大千去台湾的汽车停在汪家胡同口。 杨宛君抱着敦煌画匣子追出来,张大千从车窗探出头:"这些画你留着,等时局稳了就来接你。"这一等就是三十四年。 而杨宛君在1958年搬进大栅栏九平方米小屋,连街道办王主任都记得清楚:"杨同志年年交一摞画给文化局,说是张大千托她保管的。" 特殊年月里,红卫兵要烧"封建糟粕",老太太扑在画箱上喊:"要烧先烧我!" 海峡对岸的张大千也没闲着,台北摩耶精舍账本显示,1978年他汇了二千美元到香港,收款人写着"杨女士"。 管家冯幼衡回忆:"老先生常念叨敦煌的羊肉泡馍,说着说着就抹眼泪。" 1983年春天,躺在病床上的张大千叫来律师:"宛君那份不能少,她替我守了半辈子画。" 三个月后,北京西城区公证处来人敲杨宛君的门。 捧着八百美元汇款单,老太太对邻居说:"这是他欠我的名分钱。" 张大千去世次年,杨宛君把最后十二幅敦煌临摹画捐给故宫。 国家文物局颁发奖状那天,老太太对着镜头整理鬓角白发:"这些画该回家了。" 在场记者注意到,奖状旁边挂着泛黄的结婚照,十六岁的新娘笑靥如花。 信息来源: 台北故宫博物院《张大千先生纪念展图录》(1983年) 北京市档案馆《杨宛君文物捐赠档案》(1984年)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前门街道志》(1998年版)

0 阅读:476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