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4个工友,打算去投奔八路

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4个工友,打算去投奔八路军。谁知,出发当天,却变成了16人跟随!

日军铁蹄步步紧逼,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像道闪电划破黑暗,给兵工厂里埋头造枪的工人们带来希望。

有个叫刘贵福蹲在车床前,手里的扳手攥得发烫,那时他已经在太原兵工厂干了十多年,从冯玉祥的修械所学徒熬成技术骨干,可如今看着厂里成堆的武器要落进日本人手里,后槽牙咬得咯咯响。

那天中午,他把四个拜把子兄弟拽到锅炉房后头,老张老李几个都是跟着他从冯玉祥部队转过来的老伙计。

五个人蹲在煤堆边上合计:"咱给阎老西造枪造炮,到头来都便宜了小鬼子,听说八路在平型关灭了上千鬼子,那才是真抗日的队伍。"

五个人的拳头叠成小山,约好三天后鸡叫头遍就动身奔延安。

谁成想到了出发那天,厂门口乌泱泱聚了十六号人,老孙头带着徒弟扛着工具箱,连看仓库的老王都背着铺盖卷。

原来这消息跟长了腿似的,车工铣工翻砂工传了个遍,十六双满是老茧的手按在装图纸的木箱上,箱子里塞着他们偷描的枪械图纸。

三百多里山路走得人脚板起泡,过同蒲铁路时遇上鬼子巡逻队,大伙儿趴在庄稼地里,听着铁轨嗡嗡响。

刘贵福摸黑捡了半截铁轨揣怀里,谁又能想到日后竟成了造枪的宝贝材料,等终于望见宝塔山,十六个人瘦得跟麻杆似的,可眼睛亮得吓人。

不过,延安兵工厂的条件比太原差了可不是一星半点,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几孔土窑洞,铁砧子摆在石板上当工作台。

可他们愣是把缴获的破铜烂铁变废为宝,没有车床就用石磨改,缺弹簧钢就把铁轨煅打。

短短两个月时间就修好一百多挺机枪,乐得后勤部长见天往兵工厂跑,管他们叫"枪械华佗"。

1938年开春,上级给下了死任务,那就是造属于咱们自己的步枪。

在听到任务后,刘贵福并没有马上开始执行,而是在延河边琢磨了三天三夜。

游击战要枪轻,白刃战要刺刀快,还得省材料,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马枪,灵光一闪:把步枪改短,加上折叠刺刀!

没有精密仪器,工人们拿卡尺比着捷克造画图,三棱刺刀的设计灵感来自老乡的梭镖。

造出来的样枪在边区展览会上被毛主席夸"比婆姨绣花还细致",无名式马步枪就这么出了名。

可问题接着来了,战士反映刺刀容易卡壳,射程也比不上三八大盖。

他带着徒弟在黄崖洞兵工厂待了整一年,把刺刀改成弹簧卡扣,枪管缩短三寸。

1940年夏天试枪那天,二百米内枪枪咬肉,拼刺刀时"咔嗒"一甩寒光出鞘。

正巧赶上建军节,彭老总大笔一挥定名"八一式",太行山的核桃木做枪托,鬼子铁轨煅成枪管,这枪带着山野的土腥气,却成了游击战的利器。

五年光景,九千多支八一式从山洞里出来了,战士们说这枪比烧火棍趁手,拼刺刀时能当红缨枪使。

刘贵福后来当上了兵工部领导,可直到1966年去世,他屋里还挂着当年从太原带出来的工具箱。

那箱子里的旧图纸上,铅笔印子都磨花了,可"自力更生"四个毛笔字还鲜亮着。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