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谈判结束,中方向全球发放稀土出口证,特朗普彻底破防】
路透社披露,中国首次向全球客户发放 4 张稀土磁体出口许可证,却将美国排除在受惠名单之外。
作为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核心枢纽,中国在 17 种稀土元素的精炼加工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尤其在中重稀土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90%。2023 年以来,中国针对美西方的技术封锁与单边制裁,逐步构建起以稀土为核心的战略资源反制体系。此次稀土磁体出口许可的发放,正是这一体系的典型实践。
从政策设计看,中国并未采取 “一刀切” 的全面禁运,而是通过许可证制度实施 “定向开放”。获得首批许可的 4 家企业均为新能源电机磁铁生产商,其中一家直接服务于德国大众等欧洲客户,而出口对象明确限定为 “欧洲和越南”。这种 “精准过滤” 式的管制措施,既避免了对全球供应链的过度冲击,又精准命中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 “七寸”。
数据显示,美国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行业对中国稀土磁体的依赖度超过 70%,其国内储备最多的企业也仅有 6 个月库存。彭博社援引白宫消息称,此次排除令导致美国 F-47 六代战机研发延缓、F-35 生产线面临停工风险,特斯拉等企业的新能源电机产能也受到波及。这种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的策略,迫使美方重新审视其对华技术霸凌政策的代价。
中国稀土管制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西方长期主导的资源霸权逻辑。长期以来,美国通过 “资源金融化” 手段控制全球稀土定价权,其主导的芒廷帕斯矿虽重启生产,却因环保成本与技术壁垒难以突破,精炼产能仅占全球 3%。而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从采矿、分离到深加工形成闭环,掌握着稀土元素从 “原矿” 到 “功能材料” 的全链条定价权。
此次管制措施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不再充当全球稀土 “廉价供应者”,而是以 “战略资源管理者” 的身份重塑产业链规则。正如中国官方声明强调的 “严厉打击战略性矿产走私”,这不仅是对非法贸易的整顿,更是向全球宣告:稀土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而非满足个别国家的地缘政治野心。
欧洲在此次稀土分配中成为 “特殊受益者”。德国大众等企业获得许可,反映出中国在分化美欧同盟方面的战略考量。欧盟对华贸易依存度高达 16.5%,其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稀土磁体的依赖度甚至高于美国。通过 “保欧限美” 的差异化策略,中国既避免了与欧盟的直接对抗,又加剧了美欧在供应链安全上的裂痕,可谓 “一石二鸟”。
瑞士谈判后的短暂缓和,并未改变中美战略博弈的本质。特朗普政府 “出尔反尔” 的政治传统,让中国不得不做好 “谈打两手准备”。此次稀土管制与出口许可的组合拳,正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体现:在谈判桌上保持开放姿态的同时,始终握紧 “资源威慑” 的工具箱。
(来源:老罗说AI电话局 虎哥 素材来自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