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孝庄病逝,康熙哀嚎不已,捶胸跳脚,不料,走出孝庄的寝宫后,他竟然命令侍卫拆掉孝庄的5间宫殿,棺椁也不允许下葬,孝庄停灵足足三十七年。
众所周知,孝庄太后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厉害,却懂得掩盖锋芒的传奇女性。
她走过了75个春秋,见证三朝荣辱与兴衰,成就两代君王的辉煌。
然而在她离世之际,康熙帝却将她的宫殿迅速拆除,棺椁多年不下葬。
要知道,孝庄太后可是康熙帝的祖母。
当然,也绝对算是他稳住皇位的“最佳助力官”。
从孝庄去世时,康熙帝哭到瘫软在地的场景,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康熙帝后续的一系列操作。
毕竟从古至今,对于逝者我们一直信奉入土为安。
停灵37年之久,不禁让人怀疑康熙帝背后是否有着不可告人的心思。
穿梭至1687年,事实证明康熙帝确实有自己的想法。
但他的这一做法并非阴谋,而是难以诉说的苦衷。
康熙帝自小便深得孝庄的喜爱。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庄治愈了康熙帝的童年。
与我们想象中皇子们的众星捧月生活不同,康熙帝备受冷落。
将一切尽收眼底的孝庄,有着一颗善良和柔软的心。
她经常亲自教给康熙帝一些礼仪规矩。
当然,二人也不能每日见面,所以孝庄便每日将自己的贴身侍女前去照顾。
随着康熙帝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更是将孝庄视为自己唯一的至亲之人。
就连康熙帝成为皇帝,背后也通通是孝庄的暗中手笔。
也正是因为孝庄的帮助,康熙帝才能够顺利铲除鳌拜,灭掉吴三桂。
虽然贵为皇帝,但康熙帝总是会抽空前往祖母的宫殿陪伴。
看着孝庄的身体每况愈下,康熙帝更是带着满朝文武前去为她祈福。
直到1687年,孝庄病危的消息传到康熙帝的耳朵中。
他没有任何的迟疑,扔下一切前往祖母的身边。
看着奄奄一息的孝庄,康熙帝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他紧紧地握着祖母的手,伏在祖母的身旁,像个孩子似的痛哭不止。
那一刻,屋内屋外的所有人,全都为之动容,热泪滚滚。
临终前的孝庄,使出最大的力气请求康熙帝,她不想要与皇太极合葬。
当然,孝庄并不是厌恶或者憎恨皇太极,而是仁慈的她不愿意惊动皇太极。
听到祖母的话,康熙帝明显一愣。
但四目相对之际,他用最坚定地语气答应祖母的请求。
孝庄微笑着闭上了眼睛,康熙帝的哭声震耳欲聋。
那段时间,康熙帝抛开一切的朝中事务,日日陪伴在孝庄身边。
回过神来的他,直接下令为孝庄守丧三年,在大臣的建议下,最终定为两年。
孝庄的临终遗愿看似简单,但却违背了当时的规矩。
毕竟有皇太极的陵墓在,哪儿有将孝庄葬于别处的道理。
一边想要遵从祖母的心愿,一边又不能违背规矩。
一时间,康熙帝陷入了两难境地。
他的内心其实还是想要完成孝庄的遗愿,于是便决定让暂时停灵。
随后,康熙帝便做出了让众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拆除孝庄的寝殿。
与大家的想法不同。
康熙帝拆除的目的是想要将寝殿的原材料原封不动地用到陵墓中。
他希望让孝庄继续安息在熟悉和喜爱的空间内。
这也算是康熙帝的一片孝心。
这座陵墓的打造因为工程巨大,所以耗时耗财。
尤其是在康熙帝的亲自监工下,速度更是缓慢。
一年复一年,纵使岁月如何变迁,风雨如何击打。
康熙帝一直没有祖母孝庄陵墓的事情。
晃眼间37年过去,直到雍正三年,新陵墓才完工。
雍正帝随后下令将孝庄棺椁安葬于昭西陵。
至此,孝庄终于入土为安。
她的传奇一生实在是伟大,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大清帝国的历史。
风雨中走过,孝庄能够备受后世的盛赞,可能就在于她的底色依旧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