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终年不洗澡,不吃药的93岁宫女苏麻喇姑逝世,51岁的康熙为了再见她一面,竟两次下旨延迟入殓,后下令以嫔礼为其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05年秋天,93岁的苏麻喇姑病逝于紫禁城,康熙帝当时正在宫外巡行,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连续两次下旨推迟入殓十五天,只为能够亲自见她最后一面。 最终他未能赶回,但仍命人以嫔妃之礼安葬她,并将她的灵柩安置于孝庄文皇后的陵侧,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宫廷史上,一个宫女能获得如此规格的待遇,极为罕见。 苏麻喇姑原名苏茉儿,出生在明万历年间的蒙古科尔沁草原,她的名字在蒙古语中意为“毛口袋”,是草原牧人用于储物的日常器物,家中贫苦,取名之时寄托着对现实的无奈。 她自幼聪慧灵巧,被科尔沁贝勒府选中,入府成为布木布泰的侍女,1625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苏麻喇姑作为贴身侍从随之来到后金宫廷,正式开始她与清王朝命运相连的一生。 入宫之后,她谨慎勤快,日常服侍之外,她自学满语和汉文,常在夜间点灯练字,她尤其擅长满文书法,字体端正清秀,受到不少文臣称赞,她还喜欢缝制衣物,用布料尝试不同民族样式,对服饰制度颇有心得。 崇德元年,大清初建,需要确立冠服制度,孝庄向皇太极推荐苏麻喇姑,负责样式整合和样衣缝制。 她将满族的简洁实用、蒙古族的宽袍大袖与汉族的礼仪风格相结合,完成的样衣得到了高层认可,成为清初冠服制度的重要雏形,这让她不仅在后宫,也在朝廷中声誉渐起。 皇太极去世后,清廷政局一度陷入动荡,顺治帝年幼即位,多尔衮掌权,孝庄与年幼的皇帝多日不得相见,苏麻喇姑主动承担起往来传信的工作,在封闭的宫禁中传递信息,协助孝庄稳定局势。 据记载,她还曾为说服多尔衮放弃权位被毒打,仍坚持完成使命,顺治帝在位时,她始终是孝庄最亲密的助手,凡事多有参与。 顺治去世后,康熙年幼登基,孝庄再度成为实际掌政者,苏麻喇姑继续在她身边辅佐,时常教导康熙识字、学习满语。 1655年,康熙染上天花,当时宫中人等纷纷避之不及,唯有她请求将其带往宫外僻静小院,亲自照料饮食药物,她不眠不休守在床边,悉心护理,直至康熙痊愈。 康熙康复后,对她格外敬重,称其为“额娘”,将其视为亲母一般,成年后也经常命诸皇子定期向她问安,显示了她在宫中的地位。 她的生活方式简朴到极致,她终生不吃药,不洗澡,仅在除夕用布蘸水擦拭身体,并将所用之水煮沸饮下,她将这种做法视为对身体的尊重,也是她信奉的简行修身之道。 她未婚无子,晚年每日持诵经文为皇室祈福,性格淡泊寡欲,康熙对此从不干涉,也未强求她改变,反而常派人照料她生活起居,尊她为清宫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 1687年,孝庄去世,她悲伤至极,数日闭门不语,康熙为减轻她的孤独,将年幼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她抚养。 她再次付出全部精力,教胤祹读书写字,训练骑射,胤祹性情平和,后未参与皇位争夺,活至七十余岁,在清宫中颇有口碑,与她的教导密不可分。 1705年,她因年迈体衰,卧病在床,御医进药,她始终不肯服用,坚持以静修等待生命的终点,康熙接到奏报后,即刻派人送旨延缓入殓十五日,希望赶回亲送她最后一程。 他最初未能及时赶到,心情悲痛,回宫后,他亲自安排葬礼,打破宫规,按嫔妃规格为她厚葬,并命胤祹守灵百日,她的灵柩最终被安置于孝庄皇后的陵墓一侧,主仆并列,体现她在皇室中的独特地位。 苏麻喇姑的一生,从草原牧女到大清宫廷中的要员,无权无位,却以忠诚和才智影响了王朝的稳定与延续。 她的结局并非封号显赫,而是在皇帝与皇子心中留下了无法替代的位置,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帝王敬重,成为清代历史中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网——年长40岁 苏麻喇姑和康熙到底什么关系?
公元前91年,卫子夫绝望上吊自尽,临死前道:“陛下我跟你四十八年,太子据儿做了三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