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趣叭叭 2025-05-17 16:01:34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鲁迅曾说郭沫若是“才子加珂罗茨基”。

简单来说,典型一个流氓痞棍。

从文学角度来看,郭沫若无疑是才子的存在。

可从与原配张琼华的婚姻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很难评。

和鲁迅形容的没什么区别。

想当年,张琼华苦苦哀求郭沫若生一个孩子。

都快卑微到尘埃里。

郭沫若连正眼都没有给她,瞟一眼就离开了家里。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最令张琼华悲伤的不是他的不辞而别。

而是郭沫若转头就与外面的女人生下了孩子。

他们一家人欢声笑语、甜甜蜜蜜,身为原配妻子的张琼华反倒像是局外人。

这不禁让人遐想十分,莫非郭沫若和张琼华之间有什么过节?

以至于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其实,也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生错了年代,没有被爱。

这一切,都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脱不了干系。

郭沫若和张琼华的婚姻是,婚姻生活不太平也是。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

在教育的影响下,他在那个年代显得格外显眼。

包办婚姻是一辈又一辈传下来的传统,在旁人看来,父母操办自己的婚姻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

可接受过新思想的郭沫若难以接受包办婚姻。

比起包办婚姻,他更期盼自由、浪漫的爱情。

对于郭沫若来说,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与其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凑合,不如静下心来等那个良人。

可惜,事与愿违。

郭沫若的父母特别传统,即使郭沫若百般推辞,也不曾放弃为他寻找另一半。

见父母如此执着,郭沫若只能随他们去。

毕竟孝字当先,被扣上一个不孝的“屎盆子”他实在是承担不起。

就这样,父母为他找了一个名叫张琼华的姑娘。

结婚前夕,郭沫若连张琼华的面都没见过,只从父母的口中听说,她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还接受过教育。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郭沫若最在意的一点,那就是,张琼华不裹小脚!

只听父母的形容,郭沫若觉得这门亲事还算不错。

两个人都接受过教育的洗礼,交流起来肯定更加方便,话题也应该很多。

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假象。

结婚当天,郭沫若掀开张琼华面纱的那一刻,顿时愣在了原地。

张琼华和父母形容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与自己期盼的另一半也截然不同。

她不仅长得平平无奇,还大字不识一个。

最刺痛郭沫若心的还是张琼华有一双“三寸金莲”。

郭沫若就像是被欺骗了一样,厌恶感随之而来。

以至于他对张琼华没一个好脸色。

可张琼华又有什么错呢?

她没有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更别提知不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

张琼华只知道,新婚之夜就被丈夫丢在婚房的痛苦。

没过多久,郭沫若就离开了家乡。

得知他要走,张琼华泪水止不住地流。

即便如此,也没能留下他。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沫若不仅再娶,还生下了爱情的结晶。

对于他来说,离开的二十年是最快乐,最难以忘怀的时光。

因为他不仅找到了自己期盼的爱情,还在事业上收获了许多鲜花与掌声。

而张琼华在丈夫离家的二十年里,无疑是痛苦、孤独的。

她白天做家务,照顾公婆,晚上小心翼翼地打扫郭沫若的书房,期盼他有一天能回来。

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可换来的又是什么?

是每一次郭沫若写信从未提过张琼华的名字;是郭沫若、妻子与孩子欢声笑语;是张琼华一次又一次以失望画上句号。

直到晚年,郭沫若突然意识到张琼华多年来的付出与辛苦,朝着她鞠了一躬。

数年来的婚姻换来鞠躬,也不知道张琼华该感到开心还是悲伤。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