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养殖以后我国人却不爱吃,只好又出

桃花林里时光 2025-05-17 18:55:27

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养殖以后我国人却不爱吃,只好又出口给美国。如今这种鱼在我国东南海域泛滥,而美国却因为种群变小开始保护。 西方人胃口刁钻,下水不吃,油脂多的不吃,口感好的不吃,所以能被洋人吃到几乎绝迹的,也肯定是“天选之子”。 而“美国红鱼”正是因为其肉质鲜美、刺少、口感俱佳成为美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什么凉拌鱼片、烧烤鱼肉等等,美国人也是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吃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多,科学家们见红鱼在美国如此吃得香,于是就打算把它引进我国。 毕竟我国人口众多,只要是好吃的东西,引进我国根本不愁销路,更何况,红鱼当年在美国的价格一点也不便宜,其经济价值十分可观,而且还能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 于是在1991年,科学家们率先将“美国红鱼”引进至南方地区,不引进不要紧,这一引进,专家们发现这美国红鱼可真了不得。 为啥?因为这家伙的生长速度太快了,基本上一天一个样,而且对吃的方面根本不挑食,啥东西都吃,水中的小杂鱼也吃,人工投喂的饲料也吃。 最关键的是,美国红鱼还不挑水质,不管是咸水还是淡水都能生存,而且红鱼太“皮实”,几乎很少生病。 这还不算完,红鱼特别能“生”,据初步统计,一条红鱼每年产籽六千万枚,鱼籽还是浮游在水面上,能随意飘到水流所到的地方。 这种种优势,再加上专家们的帮助,红鱼很快就开始在我国“投产”了,万万没想到,这种在美国极受欢迎的红鱼,在我国却备受冷落。 因为和其他鱼类相比,红鱼并不便宜,烹饪起来也特别麻烦,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老了,这种种原因都让人们无法接受。 市场上需求量少,并不影响红鱼的繁殖速度,彼时红鱼几乎已经开始在我国泛滥了。 一方面人工养殖的红鱼,会逃出圈养区域,跑到其他自然河流无鱼中产卵、生育,另一方面,红鱼的繁殖能力太强。 在河流中红鱼没有天敌,那还不是想生多少就生多少,一时间,红鱼几乎在南方的一些区域里随处可见。 为了减少红鱼的蔓延,我国可是下了大功夫了,可效果似乎都不太明显。 再来看看美国那边,在我国泛滥的红鱼,竟然因为在美国太受欢迎,被硬生生吃成了“濒危品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美国还开始限制捕捞红鱼的数量和次数,连捕捞时网的尺寸都做了规定,比如每人每天只能捕捉一条,而且尺寸还不能超标。 两国之间环境不同,引进物种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除了红鱼以外,水葫芦的引进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不小的“伤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科学家们检测到滇池水中营养化程度过高,如果长期不治理,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严重的甚至影响整条食物链。 考虑到生态问题,我国引进了一种名为“水葫芦”的物种,万万没想到,滇池水中富含氮磷等元素,这成了水葫芦生长的主要营养成分。 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水葫芦开始在滇池中疯狂生长,由于水面全都是水葫芦,阳光无法照射进水体中,因阳光不足,鱼类的产卵量也急剧减少,整个生态链几乎断裂。 为了治理水葫芦,我国每年都要投资几千万。 所以说老天爷给的教训往往最实在,如美国红鱼、水葫芦,引进时想着“废物利用”,结果一个成了生态钉子户,一个差点拆了食物链。 咱不能跟自然硬较劲,折腾不如先摸清脾气,下次再想“引外援”,真得悠着点,毕竟地球是个集体,谁捅的篓子,还得自己擦屁股。#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0 阅读:147
桃花林里时光

桃花林里时光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