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东风2导弹在试飞前出现重大问题,众人一筹莫展,突然,一个默默无闻的年

蜀山史道 2025-05-18 09:04:58

1964年,东风2导弹在试飞前出现重大问题,众人一筹莫展,突然,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一句话就解决了难题。

眼瞅着东风二号导弹就要试射了,可谁承想导弹在高温天气里怎么都达不到预定射程。

基地温度飙到四十多度,加满燃料的导弹像个被晒蔫的茄子,燃料在高温下一个劲儿蒸发,越重越飞不动,整个研究所的专家们急得直挠头,谁也想不出好办法。

没曾想这时候有个叫王永志的年轻技术员站出来了,他瘦得跟竹竿似的,戴着厚眼镜片,平时在研究所里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他拿着计算本子跟领导们说:"咱们得从导弹肚子里掏出六百公斤燃料。"

这话刚出口,会议室里满是质疑的声音,有个老专家端着茶缸说:"小年轻不懂事,本来射程就不够还减燃料?"旁边的人也跟着摇头,觉得这孩子读书读傻了。

关键时刻,钱老发话了,他让王永志把话说完,小王推了推眼镜,指着墙上的温度计解释:"天热导致燃料蒸发,剩下的燃料根本烧不踏实,就像人背着包袱跑步,少背点反而跑得更远。"而他的这一办法也得到了钱老的赞同,当即拍板按这个法子试。

不过,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要知道导弹燃料不是汽油,是碰着火星就炸的燃料。

更麻烦的是这玩意儿还带腐蚀性,抽燃料的泵都得现造,二十多个技术员连夜赶工,硬是在发射前把六百公斤燃料安全抽了出来。

六月二十九号那天,整个基地的人都挤在观察哨里,导弹点火升空那会儿,好些老专家手心里全是汗。

看着雷达屏幕上那个小绿点越飞越远,最后准确落在九百六十公里外的靶区,欢呼声霎时间响起,王永志这个"抽燃料"的主意成了研究所里的传奇。

在成功后,他们对于小王有了很大的改观,实际上,他之所以能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还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

他打小在辽宁农村长大,那会儿正赶上日本人打进来,村里八路军的干部看他机灵,保送他上了根据地的新式学堂。

这小子读书不要命,别人放牛他背书,硬是考进了清华大学的飞机设计系,后来国家送他去苏联留学,专门学造导弹的绝活。

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闹僵,苏联专家撤走时撂下话:"中国人二十年造不出导弹。"这话刺激得王永志他们红了眼,没日没夜泡在研究所。

东风二号当时是我们自己搞的第一代导弹,从材料到发动机全是自己琢磨的,王永志带着攻关小组,光是燃料配比就做了上千次试验。

这次"减燃料"事件后,他在研究所里出了名,后来长征火箭的时候,他带着团队解决了火箭发动机突然熄火的难题。

九十年代,又是他主持设计了逃逸塔,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全靠这个"保命装置"。

而他这辈子最得意的事,不是拿了多少奖,而是高中时就入了党,他常说:"要不是共产党把我从山沟沟里带出来,我可能还在种地呢。"

退休后他也闲不住,八十多岁还经常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悠,看见新型火箭常常乐开花。

回头看看1964年那个夏天,正是有了像王永志这样敢想敢干的科技工作者,咱们的导弹才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如今东风快递威震四方,长征火箭满天飞,当初那个"减燃料"的奇思妙想,成了中国航天人突破创新的生动写照。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