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他是第一个在袁世凯称帝的“劝进书”上签字同意的人,后来,他又成为了民国第一位被国葬的人。 他就是蔡锷将军。 说起蔡锷,人们就想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蔡锷是第一个发起运动的重要人物,可他又是第一个同意袁世凯称帝的人,为何这么矛盾? 如果你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你就明白他的苦衷了。 蔡锷,辛亥革命时,组织了重九起义,促进了云南的独立。 民国成立后,蔡锷对袁世凯还不是非常信任,但他又觉得,当时的中国非袁世凯当大总统不可。 1913年,当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后,袁世凯要调蔡锷去北京。 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最后,蔡锷决定去。 去之前,他对同僚和下属们说道:“现任总统袁世凯原是我们的政敌,戊戌那年,由于他临时告密,我们的师友有的死,有的逃,现在想起来犹有余痛。但衡量中国现在的情势,又非他不能维持。我此次入京,只有蠲除前嫌,帮助袁世凯渡过这一难关。” 他不仅去了,后来把家都搬去了。 袁世凯给他授予了“昭威将军”名号,还先后任命他为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总裁为段祺瑞)、参政院参政、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 不得不说,袁世凯对他看似重用,实则多有防备,任命的职位基本都是权力不大的职位,无法将蔡锷的能力完全展现。袁世凯任用蔡锷,主打一个:防备+有限任用。 1915年,袁世凯在杨度、袁克定等人的忽悠下,做皇帝的念头越来越严重。 1915年的8月,一份“劝进书”出台,这就是为袁世凯称帝准备的。为了让“登上皇帝”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袁世凯让人带着劝进书,去找重臣一一签字。 让人惊叹的是,1915年8月25日,蔡锷第一个签字。 也就说,蔡锷是第一个同意袁世凯当皇帝的高级官员。为何如此?蔡锷不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吗? 通过后来的资料揭秘,蔡锷第一个签字,就是为了麻痹袁世凯。 签字前一天,也就是1915年8月24日,蔡锷去了一趟天津,和老师梁启超密谋很长时间。要知道,梁启超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让弟子签字,只可能有一个目的:麻痹对手。 蔡锷签字后,知道袁世凯称帝几成定局,一定要想办法脱身北京,然后举起大旗反对袁世凯。 此后,蔡锷开始流连于烟花柳巷,并和小凤仙等人打得火热。 因为蔡锷的“不检点”行为,导致蔡锷的夫人和蔡锷干了好多架,就此,蔡锷的妻子带着孩子回了湖南。如此操作后,蔡锷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之后,蔡锷以患病去日本治疗为借口,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逃离北平。 当蔡锷离开天津港那天,杨度说道:“此人一去,无异纵虎归山,放鱼归海,从此我华无宁日矣!” 离津前,蔡锷和老师梁启超诀别时说道:“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 蔡锷到了日本之后,又快速坐轮船到了香港,然后取道越南的河内,从河内又去了云南。 总之,蔡锷让袁世凯的人捉摸不定行踪。 1915年12月19日,蔡锷回到了昆明。当时,滇军对袁世凯的意见颇大,酝酿武装讨袁。当时,原国民党骨干分子李烈钧、程潜、熊克武等亦先后来滇,共同策划反袁战争。只因唐继尧态度暧昧,不能迅速发动。 蔡锷到后,迅速统一了各派力量,促使唐继尧下了反袁的决心。 一句话,蔡锷才是云南滇军的真核心,唐继尧等人还差得远。 12月25日,蔡锷等正式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这一爆发,全国跟着起来了,讨袁护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就此,蔡锷亲自带着队伍,出征了。 因为形势太过严峻,后来袁世凯放弃了继续担任皇帝,恢复了大总统之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百般郁闷中病逝了。 可惜的是,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肺结核引发的喉结核及全身多器官衰竭,病逝在日本,年仅34岁。可惜了! 蔡锷病逝后,灵柩被北洋政府从日本运了回来,并在1917年4月12日于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了国葬。 这是民国建立以后,第一位被实行国葬的人。 蔡锷的病逝非常可惜,但他的一位学生,后来表现出色,成为了新中国的高层领导,他的名字叫朱德......
1903年,30岁梁启超和17岁王桂荃行房。大汗淋漓过后,梁启超喘着粗气却说:“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