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位农民干农活时发现一座女性古墓,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打开棺材后看到意外的一幕! 那年的夏天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田野里,一位老农挥着锄头翻地时,突然发现脚底下的土块哗啦啦往下掉。 他蹲下来扒拉两下,土堆里露出块平整的青石板,再往下瞅,好家伙,塌出个黑咕隆咚的大窟窿,老农心里咯噔一下,这底下怕不是埋着古墓?赶紧跑回村里报告了生产队长。 没过两天,旗里的考古队就开着大解放卡车来了,领头的王教授戴着厚瓶底眼镜,蹲在塌陷口拿手电筒往里照,青砖砌的墓道墙上全是一道道铁锹印子。 几个年轻考古队员顺着绳子滑下去,举着煤油灯一照,墓室地上散落着破陶片、碎布头,墙角还扔着个民国年间的香烟盒——明摆着这墓早被摸金校尉们掏过好几回了。 要说这墓可真够气派,考古队拿皮尺一量,东西四十五米宽,南北足有百来米长,光是给守陵人住的厢房就有六间,东边三间是厨房带宿舍,西边三间专门摆祭品、接待官员。 最扎眼的是后殿里那座两米多高的汉白玉供桌,上头雕着龙凤呈祥,搁在当年少说也得几十个石匠凿上大半年。 正当大伙儿觉得这趟要白跑时,有个细心的技术员发现后墙青砖的缝隙不对劲,拿小铲子轻轻一撬,整面墙哗啦啦塌下半截,露出个密室来。 里头横着口金丝楠木棺材,外头裹着三层生漆,灯光一打泛着幽幽的光,几个老考古激动得手直哆嗦,这棺材保存得跟新的一样,连棺材钉上的金漆都没掉色。 起棺那天来了二十多个壮劳力,八根麻绳套着棺材四角,盖子一掀开,所有人都倒抽凉气——里头躺着个穿金戴银的女尸,脸上扑着白粉,两条乌黑的大辫子盘在胸前,辫梢还用红头绳扎着。 最扎眼的是她身上那件黄缎子龙袍,八条五爪金龙张牙舞爪,每片龙鳞都缀着小珍珠,数了数足足十万多颗。 女尸身边摆着赤金凤冠,上头镶的猫眼石有鸽子蛋大,两件苏绣旗袍叠得整整齐齐,绣着百鸟朝凤的花样。 陪葬的首饰匣子里,金簪子玉镯子塞得满满当当,有个累丝嵌珍珠的项圈拿起来足有半斤重,要说值钱,光那件龙袍搁现在拍卖行,少说也得值好几个小目标。 考古队翻遍墓室,终于在墙角找着块蒙灰的墓志铭,擦干净一看,汉满蒙三种文字写得明明白白——这位穿龙袍的主儿,正是康熙爷最疼爱的三闺女固伦荣宪公主。 要说清朝规矩,只有皇后生的闺女才能封固伦公主,妃子生的顶天封个和硕公主,可这位荣宪公主硬是破了例,可见康熙老爷子有多稀罕这闺女。 要说荣宪公主这辈子,那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踩着黄连水长大,她娘荣妃马佳氏十年里给康熙生了五胎,前头四个儿子都没养住,就剩这么个宝贝疙瘩。 十九岁那年康熙一道圣旨,把她嫁到蒙古巴林部,说是驸马乌尔衮年轻有为,实则是拿亲闺女换边疆太平。 好在驸马爷是个疼媳妇的,小两口在草原上过得挺滋润,康熙想闺女想得慌,借着巡视的名义往蒙古跑了四趟。 有回公主特意盖了座行宫,照着紫禁城的四合院样式修,老爷子住进去直夸比避暑山庄还舒坦。 后来康熙得重病,公主连夜从蒙古赶回北京,守在龙床前伺候了四十多天,把老爷子感动得直抹眼泪,当场就给她升了固伦公主。 要说这龙袍下葬的事儿,搁清朝可是杀头的大罪,当年雍正爷愣是特批姐姐穿龙袍入土,可见皇家对这闺女的偏爱。 考古专家后来查资料才知道,驸马爷打仗死在外头,公主一个人把蒙古十一旗治理得井井有条,她去世前专门交代,要把丈夫和儿子的骨灰坛子摆在棺材两边,生同衾死同穴,这份情义在皇家可不多见。 至于尸体为啥二百多年不腐,专家们围着棺材研究了小半年,原来这密室修得严丝合缝,棺材外头裹着三层防潮的熟石灰。 内蒙古这地方本来就干燥,棺材用的金丝楠木自带防虫效果,最绝的是公主身下铺着二十多斤朱砂,这玩意儿既能杀菌又能吸潮。 要不说古代工匠有智慧呢,这套防腐手段搁现在都算高科技。 要说这墓葬里最让人唏嘘的,还得数公主手腕上戴的那对鎏金镯子,内壁刻着满文小字,翻译过来是"额娘亲赐,芳龄十六"。 想来是当年出嫁时,荣妃给闺女准备的嫁妆,二百多年过去,金镯子依然锃亮,可当初戴镯子的人,早成了史书里轻飘飘的几行字。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北疆文化·文物说|金枝玉水晶印》 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所《清史稿·公主传》 国家文物局《1972年巴林右旗考古发掘告》
1972年,江阴一位掏粪工,在年夜饭时,突然神秘的送妻子一破烂木盒,妻子顿时怒火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