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海星感染病毒,怎么死的是几公里外的海藻?[费解]】2013年,北美西海岸的橙色和紫色海星因病毒疫情大量死亡。几年后,海岸几公里外的海藻森林也出现海藻锐减的怪事。近日,《科学·进展》杂志揭秘了这一切。
原来,海星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基石物种,它们曾是控制贻贝数量的关键。海星消失后,贻贝覆盖率从5%飙升至18%,岩礁带被贻贝占据。这时,海藻森林中的海獭发现了机会。它们的食谱中贻贝占比从7%跃升至18%,种群数量也从373只激增至535只。这场跨生态系统的能量转移,是首次被记录的基石性相互依赖现象。
海獭觉得贻贝比海星更美味(小编也这么觉得),纷纷赖在潮间带不走了。然而,它们在海藻森林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控制吃海藻的动物,被忽视了。于是,这些动物在海藻森林里大肆繁殖,导致海藻种群近乎崩溃。最终,海星中病毒,海藻也跟着遭殃。
研究指出,2016年海藻林已严重退化,即便海星恢复,生态系统也难以回归平衡。这种生态惯性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叠加效应正在加速系统崩溃。该发现颠覆了传统保护理念。
科学家强调,生态系统并非独立单元,保护必须考虑跨栖息地的生态连通性。顶级捕食者如海獭的存在,是生态系统抗风险的关键。全民科普月 科学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