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却没想到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 那年正月十五那天,哈尔滨的寒风刮得人脸生疼。二十岁出头的孙家栋裹着棉袄站在校门口,手里攥着好不容易买到的火车票。 宿舍楼里飘来阵阵肉香,他吸了吸鼻子,脚步不自觉地拐了个弯,食堂今天破天荒做了红烧肉。 搁平时这个点早该清锅冷灶了,可今天过节,大师傅特意给留校学生开了小灶。 孙家栋瞅着搪瓷碗里油光发亮的肉块,喉咙里直冒酸水。家里头过年都难得见荤腥,这会儿要是不吃上两口,保准后悔半年。 他撂下行李往长条凳上一坐,掏出随身带的《空气动力学》边看边等开饭。 谁成想这碗肉刚扒拉进嘴,食堂门口呼啦啦涌进来一群人。 校长带着七八个干部模样的,手里攥着大叠文件往公告栏上贴。 原本闹哄哄的食堂突然安静下来,孙家栋抬眼一瞧,布告上斗大的红字写着"紧急征召空军学员",落款盖着东北军政委员会的鲜红大印。 这下可炸了锅,有扔下碗筷就往报名处跑的,有抓着干部问待遇的,还有几个胆小的缩在角落里直搓手。 孙家栋筷子头在碗沿上敲了两下,三两下把剩下的肉塞进嘴里,油手往裤腿蹭了蹭,拔腿就往外冲。等跑到操场东头的报名点,前头已经排了二十来人。 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搁在现在年轻人身上得琢磨三天三夜。 可那年月的人实诚,听说能开飞机保家卫国,热血蹭地就蹿上脑门。 孙家栋打小在奉天见过日本人的飞机扔炸弹,做梦都想自己也能飞上天。 体检表填得飞快,文化考试更不在话下,他在苏联专家办的航空培训班早把数理基础夯得瓷实。 三天后,哈尔滨火车站月台上挤满了送行的家属。孙家栋背着铺盖卷挤上闷罐车,这才想起还没往家里捎信。 可火车已经哐当哐当开动了,他摸着兜里吃红烧肉剩下的五分钱钢镚,心里直打鼓:这要是让爹妈知道,怕是要挨顿笤帚疙瘩。 在牡丹江航校的日子比预想的苦十倍,零下三十度的天里练队列,冻得耳朵起疮;学俄语背飞行条例,半夜躲在被窝打手电。 可孙家栋硬是咬着牙扛下来,结业考核拿了全优。 转过年开春,组织上挑中他去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这可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的航空人才。 在苏联五年,孙家栋亲眼见着人家天上飞的米格-15,地上跑的T-54坦克,心里跟猫抓似的。 白天上课跟着教授搞风洞实验,晚上泡图书馆抄录资料,连红场阅兵都没舍得去看。 毕业那年捧回个金灿灿的斯大林奖章,连苏联的报纸都登了他的照片。 回国分配到国防部五院那天,孙家栋满心想着要造咱们自己的战斗机。 可钱学森先生找他谈话,说现在最要紧的是搞导弹:"飞机翅膀再硬,没有导弹就是没牙的老虎。" 这话说得在理,可让学飞机出身的改行搞火箭,好比让厨子改行打铁。 钱老眼光毒,早看出孙家栋是块好料。那年头搞导弹的都是半路出家,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孙家栋带着团队蹲在甘肃酒泉,白天搞数据测算,晚上抱着俄文资料查字典。 有回为了算弹道轨迹,硬是用手摇计算机摇了三天三夜,手指头都磨出血泡。 等到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整个项目差点抓瞎。 孙家栋领着大伙儿把留下的图纸一张张复盘,发现老毛子给的参数藏着不少猫腻。 最悬乎那次试射,导弹眼瞅着要栽下来,他冲进控制室徒手改线路,愣是把导弹掰回了预定轨道。这事儿后来上了《解放军报》,标题就叫《争气弹》。 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十多号人围着个铁疙瘩打转。这就是咱们的"东方红一号",里头还塞着播放《东方红》的电子琴。 孙家栋蹲在发射架底下检查线路,手抖得比第一次开飞机还厉害。 发射前夜,他在笔记本上写了八个字:"成功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 4月24日那天晚上,戈壁滩上的风沙打得人脸疼。随着指挥长一声"点火",长征火箭喷着烈焰直窜云霄。 测控大厅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直到太空传来《东方红》的旋律,五十多岁的老专家们抱着哭成一团。 往后三十年,孙家栋的名字就跟中国航天绑在了一块儿。 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系统,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哪回大动作都少不了他坐镇。 有回在发射场犯了胃病,硬是挂着吊瓶在指挥室盯完全程。年轻人劝他注意身体,他摆摆手:"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给火箭当个配重。" 等到人民大会堂颁授"共和国勋章"那天,九十高龄的孙老爷子扶着轮椅站起来敬礼。台下坐着的都是他带出来的徒子徒孙,如今都独当一面。 主持人念颁奖词那句"用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老爷子悄悄抹了把眼角,当年那个为碗红烧肉留下的毛头小子,怎么也没想到能把中国人的眼睛送上九天。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孙家栋院士传记》 新华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永远属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新青年(珍情)——《孙家栋:这个名字,共和国不会忘记》)
食堂阿姨一觉醒来发现天塌了。[捂脸哭]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