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欠他一个道歉?”朱有勇院士推广水稻上山,被质疑“疑劳命伤财,有正常脑子的人,都知道山上种田的成本高。仅仅是每天走上山劳作,花的力气都比山下大。把良田变高楼,把青山变梯田。这是人干的事儿吗?可是朱有勇带着成果来证明自己了。“ 朱有勇院士说:“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云南推广了50万亩。我们村推了405亩,最高亩厂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我们村277人。人均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的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 说着,朱有勇院士哽咽了一下,说:“刚推广的时候,云南干旱,我老在田里面跑,没注意网上怎么说。但是我太太经常会告诉我,你又变成丧心病狂了,你又变成违背自然了,你又变成骗科研经费了,你又变成什么什么的……哎,说实在的,非常委屈,现在想想还是委屈。觉得我们这个大环境不应该这样子,应该宽容创新,应该到实地来看一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1、那么,这个项目为什么会有争议呢? 因为很多人认为,把青山改成农田,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再说好好的良田不种,为什么要跑到山上,这不是折腾农民吗? 多少肥沃的田地被建厂房、建商品房,建游乐设施,亩产千个稻的良田被摧毁,却花大成本搞水稻上山,真可笑! 2、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下,什么是“水稻上山”: ● 技术性质:这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并非开山造田或毁林造田。 ●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特定条件的山区旱地,如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 ● 技术优势:不需要育秧插秧,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能够在旱地条件下实现较好的产量。 也就是说,水稻上山是有客观条件的,不适合全面推广,这是一种因地制宜拓宽水稻种植新思路,为我们的粮食安全又加了一道保险。 在没有良田,只有山的地方推广这种技术,解决粮食问题,何尝不是当地老百姓的福音呢? 所以,这技术不是大家理解的,在全国各地都强行推广水稻上山,希望大家不要曲解,同时也希望朱院士团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那么,你对此事怎么看呢?
“我们欠他一个道歉?”朱有勇院士推广水稻上山,被质疑“疑劳命伤财,有正常脑子的人
戒梦羽
2025-05-22 10:48: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