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山东哑妇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庄新民。44年后,庄新民离休后去看望救命恩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5-25 10:50:27

1941年,山东哑妇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庄新民。44年后,庄新民离休后去看望救命恩人,他跪在了哑妇面前,哭呼喊着:“娘,救命的娘,儿子回来了……!” 信源:百度百科 秋末的一天清晨,田间薄雾还未散尽,哑妇明德英正弯腰在玉米地里拔草,怀里揣着刚满三个月的婴儿。 她瘦弱的背影在晨光里晃动着,一步一顿。突然,她听见了微弱的“救命……救命……”的声音。 她猛地一惊,停下手中的活,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声音来自玉米地深处,她放下锄头,小心翼翼地扒开玉米叶,循声而去。 只见一位浑身是血、衣衫褴褛的少年倒在地上,军装破旧,脸色苍白,身下还有一滩干涸的血迹。他嘴唇颤抖,却说不出几句话。 少年看起来不过十三四岁,却已经是一名八路军战士。 明德英惊呆了,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她本就是个哑巴,只能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她慌乱地跑回家,拉来了丈夫,手比划着,眼里是急迫和泪水。 丈夫跟着她赶到玉米地,看到那个孩子时,也不由一愣。 “这娃怕是快不行了。”村里的土大夫被请来诊治,看后摇了摇头:“得养好几个月,要喝奶,要吃鸡蛋,可咱这地方,连个鸡毛都难找啊!” 明德英眼圈红了,看着襁褓中自己尚在吃奶的婴儿,又看了看这个命悬一线的少年,突然低下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她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再指了指庄新民。 丈夫一怔,随后明白了她的意思,满眼敬佩与心酸。 从那天起,明德英每天一边哺育自己的亲儿,一边挤出奶水喂给昏迷中的庄新民。 她用勺子一点点滴入少年干裂的嘴唇,有时他咽得慢了,她就用手轻轻拍背,像哄自己的孩子那样耐心。 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天只有野菜和糠饼子填肚子,明德英却强撑着去后山挖野菜,熬汤给他补身体。 为了让庄新民醒来,她宁愿自己饿着,也要让孩子多吸一口奶,多活一天。 几天后他动了动手指,竟然能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了。他尝试撑起身子,手脚发软,却竟然坐了起来。 就在他缓缓转头的时候,他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一个身穿灰布褂子的妇人,坐在炕边的小板凳上,正在细心地缝补着一块衣角。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额头上挂着汗珠,脸颊瘦削却透着一股柔和的慈爱。她察觉到他的动静,立刻放下手中的针线,转身看向他。 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庄新民鼻子一酸,哽咽出声:“我……我在哪?” 妇人嘴角泛起微笑,眼神温柔,她的唇动了动,却没有发出一个字。只见她抬起手,轻轻抚摸他的额头,像母亲安抚孩子那般自然。 “呜……呜呜……”她嘴里发出几声含糊的声音,庄新民一愣,心中猛地一震。 他突然明白了——她是个哑巴。 这一刻,他脑海中像是被什么击中一般,过去昏睡时隐约感觉有人日日夜夜守着、为他喂药喂汤、甚至用乳汁救命的记忆逐渐清晰。他的眼圈红了,嗓子干哑发紧。 他轻轻地,颤抖地伸出手,握住她粗糙却温暖的手,哽咽着叫了一声:“我能叫你娘吗?” 那一声“娘”,撕破了胸腔的压抑,化成滚烫的泪珠,从脸颊滑落。 妇人一愣,随后泪水盈眶,嘴角颤抖着笑了。 她没有回应,只是用另一只手轻轻拍着他的背,就像拍着自己亲生儿子一样,默默地流泪。 时间跳转,1985年,冬。 已经离休的庄新民,身穿军装,满头白发,带着厚厚的棉衣、老花镜,拄着拐杖,在儿女陪伴下,重回那个熟悉的小山村。 他一下车就跪倒在村头一座低矮的泥瓦房前。 “娘,救命的娘,儿子回来了——!”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缓缓走出门槛,身子微驼,手里还拿着一个纳着补丁的围裙。那一瞬,她眼中满是泪光。 她认出他来了。 庄新民扑上去,抱住她瘦小的身子,哭得像个孩子:“娘,我找了你几十年!我庄新民能活到今天,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0 阅读:0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