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那年我退掉了所有学生组织身边所有人都说我疯了——“没有这些经历,你以后简历写什么?”“现在退了,评优保研怎么办?”“别人都在卷实习卷竞赛,你拿什么和别人比?”
但我知道,自己受够了。每周三次例会,讨论的都是“海报字体用微软雅黑还是宋体”;班长杂事占掉30%的时间,换来的只有一句客套的“辛苦了”;看着朋友圈里有人实习赚钱、有人创业变现,而我还在为“优秀学生干部”的虚名疲于奔命。
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把全部时间用来赚钱。 第一个月,我靠帮企业做PPT赚了3000块——这相当于以前当班长半年的“隐形福利”。第三个月,我开始运营小红书账号,记录退组织后的搞钱日常,意外接到了第一个广告合作。半年后,我的月收入稳定在五位数,而当初劝我留下的同学,还在为“要不要留任部长”纠结。
有人问我后不后悔,我的答案是:“当你真正开始用市场价值衡量自己的时间,就会明白学生组织的性价比有多低。”
那些看似重要的头衔、评优、人际关系,在真金白银的收入面前突然变得苍白。
我不是鼓励所有人都退组织,但至少要想清楚:你是在用时间换成长,还是在用时间换一句“辛苦了”?现在的我依然会帮老师做事——但明码标价。
依然会参加校园活动——但只选能变现的。依然保持社交——但拒绝所有消耗能量的饭局。 退组织不是终点,而是把时间重新定价的开始。
如果你也在纠结,不妨问自己:“假如这些经历永远不能写进简历,我还愿意继续吗?”
答案,往往比想象中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