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日名将,曾歼灭6万日军,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却被杀,而大陆却追认其为抗日英

紫叶李呀 2025-05-25 21:55:50

他是抗日名将,曾歼灭6万日军,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却被杀,而大陆却追认其为抗日英雄,革命烈士! 1951年2月5日的台北碧潭,夜色如墨。两声清脆的枪响打破了寂静,一代抗日名将李玉堂和他的妻子陈伯兰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行刑前,李玉堂手中紧握着那封写给女儿和弟弟的遗书,上面的字迹透着无尽的悲愤:"我无对不起国家之事,国家如此对我,于国家何益?我不足惜,不过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耳!" 谁能想到,这个曾在长沙会战中打得日军闻风丧胆的铁血将军,最终会死在自己人的枪下。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几天前,蒋介石看完那些所谓的"通共证据"后,竟然在判决书上狠狠地批下了一个"耻"字。这个"耻"字,仿佛给李玉堂的一生下了定论,但历史的真相远比这个字复杂得多。 在1924年,李玉堂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那个革命热情高涨的年代,他和李仙洲、李延年三人被称为"黄埔三李",个个都是军中翘楚。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李玉堂参加了北伐战争,凭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作战风格,从一个小小的排长一路升到了团长、旅长。到了1932年,他已经坐上了第三师师长的位置,成为黄埔生中最早掌握嫡系部队的将领之一。 可是命运总爱和人开玩笑。1934年,李玉堂奉命围剿红军,结果他的下属第八旅被红军全歼。这下可把蒋介石气坏了,一怒之下就把李玉堂的职务和军衔全给撤了。没了军职的李玉堂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这种同胞自相残杀的内战到底有什么意义。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九个字,写了又涂,涂了又写:"同胞相残,非军人本分。"这九个字,道出了一个军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转变,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李玉堂才会如此拼命地与日寇作战。那个曾经因为打内战而被撤职的将军,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热情。他要用自己的血性证明,中国军人的骨气绝不会在侵略者面前弯曲。 说起李玉堂这个名字,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得是他在长沙会战中的表现。那三次会战,打得日本人是头破血流,也让李玉堂的第十军获得了"泰山军"的威名。可要说起这段辉煌,还得从1937年的淞沪战场说起。 那一年,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蒋介石重新启用的李玉堂,带着第三师匆匆赶往淞沪战场。当时日军狂妄得很,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李玉堂看着这些嚣张的敌人,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他对手下的兵说:"官不离兵,艰苦与共。"这不是什么空话,李玉堂真的做到了,他能叫出许多士兵的名字,经常和大家一起吃住。 淞沪战场上,日军凭借着舰炮、飞机和坦克的优势,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疯狂轰炸。李玉堂的第三师虽然是中央军,装备相对好一些,但和日军比起来还是差得远。没有重武器怎么办?李玉堂的士兵们就用手榴弹、刺刀和日军拼命,甚至抱着炸药包去炸日军的坦克。那些阵地失了又夺,夺了又失,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中国军人的鲜血。 等到第三师撤出战场时,原本1.2万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5000人。多少团长、营长都战死了,有些营甚至全员牺牲,连排级军官的伤亡率高达80%。这样惨重的代价,换来的是蒋介石的一句"虽败犹荣",李玉堂也因此被提拔为第八军军长。 真正让李玉堂名扬天下的,还是后来的长沙会战。从1941年到1942年,日军三次进攻长沙,每一次都被李玉堂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第二次会战,那可真是惊心动魄。李玉堂率部死守长沙城,面对日军三倍兵力的围攻,第28团打到最后只剩下58个人,但这58个人依然在坚持战斗。这一仗下来,日军被歼灭了近万人,李玉堂的第十军也因此获得了"泰山军"的称号。 最精彩的还得数第三次长沙会战。当时李玉堂本来已经接到调令,要去第二十七集团军当副总司令,行李都收拾好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察觉到日军有异动,当机立断推迟了赴任时间。周围的人都劝他,说你已经不是第十军的军长了,这时候留下来打仗,赢了是别人的功劳,输了责任全是你的,何苦呢? 李玉堂却说:"军士皆以家国为先,个人荣辱为后。若此战获胜,则为国家之福;若败,则我亦为国捐躯。"就是这样的觉悟,让他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果然,日军趁着长沙军方调整的空档发动了攻击,以为这时候长沙城内群龙无首,正是攻城的好时机。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李玉堂还在。这一次,李玉堂采用了薛岳的"天炉战法",又结合自己独创的"环形火力网"战术,三面夹击日军。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李玉堂喊出了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官可以不当,日寇不能不打!" 这一仗打下来,日军被毙伤6000多人,俘虏2000多,缴获了大量装备。这可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为数不多的大胜仗之一。凭借着这样的战功,李玉堂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在军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0 阅读:77
紫叶李呀

紫叶李呀

天凉饮酒,风清读书。闲时种花,忙时听音。山野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