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式开始了他的亚洲访问行程,首站来到了越南,之后还将前往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那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一趟亚洲之行呢?
先说经济合作这一块。马克龙首站选在越南,重点推的就是民用核能技术。越南这些年经济发展快,对能源需求大,法国瞅准了机会想分一杯羹。
毕竟法国在核能领域确实有两把刷子,欧洲最大的核电生产国可不是白叫的。但法国也面临着竞争,俄罗斯同样在东南亚布局核能项目,这趟访问说是技术输出,不如说是一场无声的能源争夺战。
而且,法国和越南的贸易逆差有点大,2024 年双边贸易额 85 亿欧元,法国对越出口才 15 亿欧元,马克龙估计也想借着这趟访问,多卖点法国货,缩小一下这个差距。
再说说马克龙的 “第三选择” 战略。他想把法国塑造成中、美之外东南亚的另一个选择,说白了就是想在中美之间刷存在感。但想法很美好,现实却有点骨感。
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本来就采取平衡策略,他们更看重实际利益,而不是选边站队。
法国虽然在印太地区有一些海外领地,也派了航母战斗群和护卫舰过去,但军事存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很难对地区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而且,法国的影响力在东南亚本来就不如中美,想当 “第三选择”,还得拿出点真本事才行。
马克龙的外交政策理念,预计会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论坛上详细阐述。这个论坛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安全对话平台,马克龙选择在这里发声,显然是想在安全议题上刷一波存在感。
他可能会强调多边主义,呼吁各国合作应对挑战,但具体能有多大说服力,还得看他的实际行动。
毕竟,法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投入有限,光靠嘴皮子功夫,很难让东南亚国家真正把法国当回事。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点,就是马克龙在访问前和中方的电话通话。这背后的意味深长。
一方面,法国可能想借助中国的影响力,在东南亚事务中增加话语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平衡美国的压力。
毕竟,中美在东南亚的竞争激烈,法国想在中间找个平衡点,既不得罪美国,也不疏远中国。但这种平衡术不好玩,稍有不慎就可能两边不讨好。
总体来看,马克龙的亚洲之行是一场经济、安全、外交的多重博弈。
他想推销核能技术,提升法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打造 “第三选择” 的政治品牌,但面临着中美竞争、地区国家务实主义等多重挑战。
法国能否在东南亚打开市场,马克龙的 “第三选择” 战略能否成功,都需要时间来检验。大家觉得法国这趟亚洲之行能达到预期目标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