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0岁的蒋红英,与超市的店主小姑娘聊天,得知她的爷爷曾经是个老红军的时候,她的心里咯噔一下。当姑娘拿出爷爷的照片时,她顿时泪流满面:“这是我的丈夫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郑州街头,七十岁的蒋红英拄着拐杖走进巷口小卖部。 货架上摆着油盐酱醋,柜台后坐着个圆脸姑娘。 老人买完肥皂随口问起姑娘老家,当听到"大别山新县"几个字时,握着拐杖的手突然发抖。 这个寻常的午后,竟牵扯出半世纪前埋藏的往事。 1917年上海弄堂里的婴啼声中,蒋家迎来了长女。 十年后风云突变,蒋父带着全家仓皇出逃,最终寄居在湖北亲戚家。 穷困逼得母亲咬牙将十岁的女儿送作童养媳,可陈家待她如同牲口。 寒冬腊月里,母女俩裹着破棉袄逃出火坑,沿着长江边乞讨,误打误撞进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新县箭厂河乡的土墙上刷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十五岁的赵基生正在村口登记参军青年。 两年前土匪血洗他家,只剩个半大少年在血泊里攥着柴刀。 1931年春,宣传队里来了个上海口音的小姑娘,梳着齐耳短发,挎着竹篮发放传单。 赵基生负责给新兵建档,两人常在村公所的条凳上整理名册,油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1932年深秋,组织特批的婚礼在祠堂举行。 没有红烛喜宴,两床棉被并作婚床,窗台上摆着同志们凑的野山菊。 婚后半年,蒋红英在执行任务时遭遇巡逻队。为销毁情报硬吞纸团,被刺刀捅穿大腿倒在麦田。 老乡们用门板抬她去救治时,她嘴里还念叨着要回部队。 赵基生那边同样凶险,1934年腊月,他带的连队在安徽金寨遭伏击,子弹打穿右肺。 战友把他藏在山洞,每天掰半个窝头续命。 等他爬回根据地,只见焦土残垣。两人各自在生死线上挣扎时,命运早把红线扯成了断头绳。 蒋红英拖着伤腿流浪三年,终于在南京寻到当保姆的母亲。 为求安稳,她嫁给大二十岁的铁路工人,跟着去了郑州。 赵基生辗转打听无果,三十岁那年娶了同村寡妇,生了三儿两女。 直到1985年老伴过世,他在老屋翻出当年结婚时藏的半块银元,这才知道心底始终留着窟窿。 小卖部墙上的老式挂钟敲响三点,蒋红英摸着照片上熟悉的眉眼,泪水在皱纹里淌成沟渠。 赵基生接到孙女加急电报时,正坐在门槛上晒蕲艾。 拆开信封的手抖得像筛糠,黑白照片上的老妇人,分明是五十年前油灯下帮他抄名册的姑娘。 三天后,新县汽车站走出来个拄拐老太太。 赵基生让孙子搀着迎上去,两人隔着一丈远就定住了。 他颤巍巍掏出贴身六十年的半块银元,她哆嗦着从布兜里摸出另外半块。叮当一声,在场年轻人都红了眼眶。 经民政部门特批,两位古稀老人补办了结婚证。 婚礼在敬老院食堂摆了三桌,当年幸存的红军老战友拄着拐杖来道喜。洞房是两间打通的老平房,窗台上依旧摆着野山菊。 此后十年,晨昏定省总有对白发夫妻坐在竹椅上,一个讲着上海弄堂故事,一个说着大别山剿匪往事。 2015年,新县革命纪念馆征集文物,赵家后人捐出那枚锃亮的合璧银元。 玻璃展柜里的说明牌写着:"此物见证战争年代失散夫妻六十年后重逢,现藏于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记载,1932年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确实存在因战事导致部队建制打乱、人员失联的情况。 新县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箭厂河乡志》(1987年编)第243页显示,该乡在土地革命时期有记录在册的失散红军人员达117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馆藏档案(编号XJ-1989-045)中存有赵基生、蒋红英补办婚姻登记时的亲笔陈述材料。
1987年,70岁的蒋红英,与超市的店主小姑娘聊天,得知她的爷爷曾经是个老红军的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5-26 16:08:15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