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女子在直播间花6.8元购买10斤花生米,最后却只收到十粒。她赶紧找店家询问情况,结果发现店铺已注销,根本找不到商家。 据纵览新闻5月26日报道,这位女子平日里没事就喜欢刷视频,看看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值得购买的商品。 就在当天,她刷到了一个销售花生米的直播间。主播展示出来的花生米颗粒饱满、色泽鲜亮,女子顿时有点动心。
不过,最让她心动的还是价格——这花生米的售价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6.8元竟然可以买到10斤!平时在超市,6.8元可能连1斤花生米都买不到,如今却能买到10斤。
女子忍不住在评论区留言询问:“是不是真的?到底是不是10斤?” 主播看到有人询问,赶忙回复:“就是6.8元10斤,你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还补充道:“我的这个花生米特别容易保存,你买10斤回去,一时半会儿吃不完也不会生虫,非常好保管。” 女子越听越满意,越听越高兴。但为了谨慎起见,她并没有立即下单,而是想先观察一下其他网友是否会购买。
此时,屏幕上不断弹出购买信息,主播也加大力度宣传,声称自己的花生品质好、价格低,买到就是赚到,绝不会后悔。 最终,女子还是没抵挡住诱惑,直接花6.8元下了一单。她当时想着,反正才几块钱的东西,哪怕花生米小一点、成色没那么好,也无关紧要。 三天后,快递信息发到手机上,女子赶忙去取货。拿到包裹后,她发现包装袋虽然有A4纸那么大,但瘪瘪的,怎么看都不像是装着10斤花生米的样子。
她连忙查看快递信息,确认里面寄的确实是花生米,可为什么感觉里面没东西呢? 女子心想可能是店家搞错了,于是在打开包裹时全程录像。她原本以为里面会是空的,这样就能证明对方发错货了。
然而打开后,里面确实有花生米,只不过只有十粒。这一下,基本可以排除店家发错货的情况。 此时,女子十分生气。但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为自己讨个公道,她赶紧上网联系店家,想要反映情况并讨要说法。
可是,女子怎么都联系不上店家,从订单页面点进去才发现,该店铺已经注销。
这无疑证实了女子受骗的事实,于是她赶紧将这一经历发布出来,希望能让其他网友及时止损。 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纷纷留言称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收到的货物同样只有寥寥十几粒。
有人对女子的遭遇感到气愤:“花6.8元,最后只收到十粒花生米,这也太欺负人了!”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只要不贪图便宜,怎么会上当受骗呢? 明知道1斤花生米的价格都不止这点钱,却想用这个价格买10斤,显然不符合常理,当时就应该能判断出这是个骗局。” 当然,还有人对店家的做法感到不解:“一单才6.8元,十单也不过68元,店家用得着这样欺骗消费者吗?这么做也赚不到多少钱,是不是其中存在什么误会呢?” 目前,具体情况还有待后续调查。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看看这“6.8元只收到十粒花生米”事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幕 。
1、女子遭遇这种直播间售卖花生米与宣传严重不符,且商家注销跑路的情况,该如何维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在该事件中,女子首先应尝试联系电商平台,要求平台协助查找商家或提供相关信息,若平台无法提供商家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女子可要求平台承担一定责任。
由于商家已注销,直接协商和解不太可行。女子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也能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由这些部门介入调查调解。
若涉及金额较大,符合立案标准,还能向公安机关报案。若想直接走法律途径,可向法院起诉,但需准备好如购买凭证、聊天记录、收到货物的照片视频等相关证据。
2、直播间主播宣传6.8元10斤花生米,实际却只发十粒,这种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经营者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消费者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从案例看,主播宣传的花生米数量与实际发货数量严重不符,且店铺迅速注销,存在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女子下单的嫌疑,很大程度上构成欺诈。
若被认定为欺诈,女子除了要求退款外,还可要求增加赔偿,赔偿金额最低为五百元。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