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只当了5年皇后的徐妙云身患重病,在她弥留之际,明成祖朱棣在她的床榻前泪流满面。徐妙云艰难的握住朱棣的手说:“陛下,我虽已是将死之人,却还有放心不下的事啊!”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家的长女徐妙云从小就是个读书料,三岁能背诗五岁会写文章,街坊邻居都说这姑娘长大准能成大事。 洪武九年她刚满十五岁,就被明太祖朱元璋看中了,老皇帝亲自做媒把她说给四儿子朱棣当媳妇。 这门亲事明着是皇家恩典,暗地里是防着徐达手里兵权太大,因为徐达带着二十万大军镇守北平,跟燕王朱棣做了邻居,老朱家这是要把徐家人拴在自家裤腰带上。 小两口成亲那天,南京城热闹得跟过年似的。朱棣骑着高头大马迎亲,新娘子花轿后头跟着八十抬嫁妆,金银珠宝在太阳底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可谁也不知道,洞房花烛夜里新郎官和新娘子头回见面就较上劲了,朱棣嫌徐家小姐是个书呆子,徐妙云觉得燕王殿下只会耍刀弄枪。 还是马皇后有眼光,跟朱元璋说这两口子就像秤杆配秤砣,将来准能把日子过明白。 果然没过几年,这对小夫妻就显出了本事。 洪武十四年朱棣带着媳妇去北平就藩,徐妙云把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 白天朱棣跟着岳父徐达学排兵布阵,晚上回来媳妇还能跟他聊《孙子兵法》。 徐达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逢人就说女婿闺女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北平城里百姓都说,燕王两口子比戏台上的杨宗保穆桂英还般配。 建文皇帝削藩那阵子,北平城里人心惶惶。朱棣装疯卖傻躲在王府吃猪食,徐妙云带着三个儿子天天在菜园子里转悠。 等李景隆带着十万大军把北平城围得铁桶似的,这位王妃撸起袖子就上了城墙。 她把城里大姑娘小媳妇都叫来,每人发个铜盆当盾牌,烧开的滚水往城下泼。 那天正赶上腊月天,热水浇在城墙上冻成冰溜子,朝廷军的云梯刚架上就滑下去,硬是让李景隆在城下干瞪眼。 等到朱棣打进南京城坐稳龙椅,徐皇后可没闲着。 她看皇上天天跟方孝孺那帮读书人较劲,私底下劝丈夫:"老百姓刚打完仗,地里庄稼还没收呢,您跟几个酸秀才置什么气?" 然后转头又让宫女给大臣家送绸缎,跟那些官太太说:"你们当家的在朝堂上给皇上分忧,你们在家可得多担待。"这话传到前朝,六部官员办事都格外卖力。 要说徐皇后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她编的那两本书。 《内训》里教人怎么管家教子,连小孩尿床该怎么管教都写得明明白白;《劝善书》里全是古今烈女的故事,官家小姐们照着书学,倒真少了好些争风吃醋的事。 南京城里茶馆说书的都拿这两本书当话本,老百姓都说皇后娘娘这是把治国的本事写进书里了。 永乐五年开春,徐皇后突然病倒的消息让整个南京城都慌了神。 太医院的御医轮班守在坤宁宫,药渣子在宫门口堆成小山。 朱棣连早朝都不上了,成天守在病榻前给媳妇喂药。 那天徐皇后强撑着坐起来,拉着皇上的手说:"我这辈子跟着您东征西讨没白活,就是放心不下三件事,少动刀兵让百姓喘口气,选人才别光看出身,还有咱们那些儿子孙子,您可得教他们兄友弟恭。"话没说完眼泪就湿了绣花枕头。 四十六岁那年秋天,徐皇后在满城桂花香里走了。 朱棣哭得像个孩子,把礼部拟的谥号改了三遍才定下"仁孝"。 长陵地宫里的长明灯亮起来那天,南京城百姓自发在门前挂白灯笼,商铺歇业三日,连秦淮河上的画舫都系了白绸带。 后来朱棣北征蒙古,每次出征前都要去长陵坐半晌,跟地底下的媳妇念叨念叨朝堂上的烦心事。 要说这对帝后的故事,最叫人唏嘘的还是徐皇后留下的那些规矩。 她走后十几年,宫里嫔妃们还按着《内训》里的法子管教皇子皇孙;大臣们上朝前总要嘱咐夫人按皇后当年教的持家;连南京城里的私塾先生,都拿《劝善书》当识字课本。 直到今天,十三陵导游给游客讲长陵故事时,总要说句:"这里头睡着大明朝最会过日子的两口子。" 信息来源: 《明史·后妃传》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仁孝皇后劝善书》 中华书局《明成祖实录》
1407年,只当了5年皇后的徐妙云身患重病,在她弥留之际,明成祖朱棣在她的床榻前
提莫说热点
2025-05-26 16:45:23
0
阅读: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