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李隆基杀上官婉儿,出手极快,一刀封喉,政变刚结束,宫里血气未散,他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5-26 18:25:56

公元710年,李隆基杀上官婉儿,出手极快,一刀封喉,政变刚结束,宫里血气未散,他就派人闯进上官婉儿住处,当场斩首。 ( 信源:百度百科,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唐中宗李显突然咽气那年,长安城里暗流涌动。 韦皇后抱着刚断奶的小皇帝,正做着垂帘听政的美梦。 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并未坐视不管。二人率数百亲兵趁夜攻入皇宫,一时间刀光剑影,韦后、安乐公主身首异处,名满天下的才女上官婉儿也因为这件事情,牵连死亡。 这事儿听着蹊跷,婉儿明明帮着李唐皇室除了奸佞,怎么转眼就被新主子砍了? 要说这上官婉儿,她的身世比戏文还曲折。 爷爷上官仪当年可是唐高宗身边爱臣,地位非常高,但替皇帝写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全家男丁被杀了个干净。 还在吃奶的婉儿跟着母亲郑氏进了掖庭宫,成了伺候人的奴婢,按说这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可武则天偏偏看中了这丫头的机灵劲。 十四岁那年,婉儿被拎到女皇跟前考试,当场写出锦绣文章,硬是把杀父仇人哄得眉开眼笑,摇身一变成了御用笔杆子。 武则天退位那场神龙政变后,新上台的唐中宗李显继续重用婉儿。 这男人看着窝囊,心里倒有本明白账——婉儿不仅会写漂亮文章,处理起政务比那些白胡子老头还利索。 封她当昭容,赏她母亲诰命,朝堂上的奏折都让她过目批改。 可婉儿哪是安分的主儿? 眼瞅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持朝政,转头就投了新主子。 白天帮韦后拟仁政诏书收买民心,晚上跟武三思厮混,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要说最要命的那档子事,还得数太子李重俊造反,这太子爷是唐中宗庶出的儿子,韦后看着碍眼,武三思想着夺权,婉儿在中间煽风点火。 安乐公主闹着要当皇太女,气得太子抄家伙杀进武三思府邸。 眼看着要宰了上官婉儿这祸害,这女人提着裙子就往宫里跑,添油加醋说太子要弑君。 糊涂皇帝信了谗言,亲儿子就这么被乱箭射死,经此一事,婉儿算是在李唐宗室心里种下了钉子。 等到韦皇后狗急跳墙毒死亲夫,婉儿知道大事不妙。 深更半夜摸到太平公主府上,俩人关起门来捣鼓遗诏。 按《旧唐书》记载,这遗诏写得鸡贼:让韦后当太后摄政,相王李旦辅国,小皇帝李重茂坐龙椅。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两头讨好的把戏,可韦家人不买账,把遗诏改得只剩空架子。 李隆基带兵杀进宫那晚,婉儿举着蜡烛带人迎接,怀里揣着原始遗诏当保命符。 哪想到李三郎眼皮都不抬,直接叫人拖出去砍了。 要说李隆基为啥非杀她不可,这里头门道深了去了。 头一桩,婉儿拟的遗诏定的是李重茂当皇帝,这挡了李旦父子的道。 李隆基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爹要上位,这份遗诏就是绊脚石。 第二桩,婉儿跟太平公主穿一条裤子,留着早晚是个祸害。 再者说,这些年她跟韦后、武三思那些腌臜事,早成了李唐皇室的污点。 最要命的是太子李重俊的冤案,这笔血债总得找人背锅。 细琢磨这事儿还有个关节——当年武则天当政时,婉儿在诏书里玩文字游戏的本事天下无双。 李隆基怕这女人留着,哪天在诏书上动点手脚,自己父子就得吃哑巴亏。 再说朝中那帮老臣,早就看不惯女人干政的做派。 杀了上官婉儿,既能立威又能收买人心,这笔买卖怎么算都划算。 上官婉儿这辈子的遭遇,活脱脱是部权力场上的生存教科书。 伺候过两代女强人,尤其是武则天,不仅教她怎么收拢人心,还教她怎么操纵朝堂,每天周旋在皇帝、皇后、公主、权臣之间,靠着七窍玲珑心混得风生水起。 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败在二十出头的愣头青手里。她那些左右逢源的手段,在改朝换代的当口,反倒成了催命符。 说到底,政治斗争里最容不下的就是骑墙派,任你才高八斗,站错队就是死路一条。 后来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上官婉儿的故事就成了史书里的几行小字...... 信源: 百度百科——上官婉儿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0 阅读:35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