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突然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他看了一眼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不禁泫然泪下。 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家里条件一般,年轻时也没啥特别出彩的地方。他学过商,后来跑去中国谋生,1908年加入了西门子公司,派到北京干活。之后辗转去了南京,成了西门子在那边的负责人。说白了,他就是个打工仔,做点生意,挣口饭吃。那时候的南京还挺热闹,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拉贝在那儿生活了快30年,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日子过得挺踏实。 1937年,日本军队打过来了,南京一下子乱了套。很多外国人一看这架势,赶紧收拾东西跑了,毕竟谁也不想趟这浑水。可拉贝不一样,他53岁了,年纪不小,但脑子清楚得很。他觉得走了不地道,留下来还能帮点忙。当时西门子公司给他发了撤离通知,他却回信说:“我在这儿有责任,不能扔下不管。”这话听着简单,但搁那时候,得有多大勇气啊。 那年11月,日本军队越来越近,南京城里人心惶惶。拉贝和其他十几个外国人一合计,决定搞个“南京安全区”,想给老百姓留条活路。他们找了块地方,大概4平方公里,用白旗和标志围起来,说好这是中立区,不打仗的地方。拉贝当了安全区的头儿,不是因为他多厉害,而是他有德国身份——日本那会儿跟德国是盟友,多少得给点面子。 安全区不是啥高大上的玩意儿,就是临时凑合出来的。拉贝拿自己家当总部,天天忙着协调粮食、药品,还得跟日本军队交涉。他日记里写过,日本人有时候挺横,但看见他胸口的纳粹党徽(他1933年加入过纳粹党),态度就软下来。这徽章不是他多骄傲,而是救命的筹码。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了,日本军队冲进来,烧杀抢掠啥都干。历史书上叫“南京大屠杀”,死了30多万人,数字听着都让人发冷。拉贝和安全区的人拼了命地救,能藏一个是一个。他日记里记着,有一次日本兵闯进安全区要抓人,他直接站出来吼:“这是德国的地盘,你们滚出去!”日本兵还真退了。他还跑去给被抓的中国人求情,能救一个算一个。 拉贝不是超人,他也怕,怕自己保不住这些人,怕日本人翻脸。可他没跑,硬是撑了下去。安全区里挤了20多万人,条件差得要命,没吃的,没地方睡,拉贝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他日记里写:“我不是圣人,只是做点该做的。”这话听着朴实,但干起来可不容易。 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召回德国,公司觉得他在那儿太危险了。他临走前把日记交给朋友,说:“留着吧,兴许以后有用。”回到德国,他试着跟人讲南京的事,还给希特勒写了信,想让他管管日本盟友。可惜,纳粹政府根本不搭理他,还警告他别多嘴。后来他被捕过一阵,出来后工作也丢了,日子越过越惨。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片废墟,拉贝更惨。他因为早年加入过纳粹党,被盟军审查,虽然没啥大罪,但名声毁了,工作没了,家里穷得叮当响。到1948年,他63岁,靠捡垃圾、干零活过日子,整个人瘦得像个影子。那时候,他大概觉得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1948年,突然有人敲门,递给他一封信,里头是2000美元的汇款单,地址写着“中国南京”。这钱不是随便寄的,是南京老百姓凑出来的。战后,南京人听说拉贝过得不好,活得像个流浪汉,心里过意不去。他们记得1937年那会儿,拉贝怎么拼了命护着大家。于是,有人提议:“咱们得帮帮他。”那时候中国自己也刚打完仗,经济烂得不行,可南京人还是东拼西凑,集了2000美元寄过去。 这2000美元搁现在不算啥,但在1948年,对拉贝来说是救命钱。他拿着汇款单,眼泪哗哗往下掉。不是因为钱多,而是因为这份情。他日记里后来写道:“我没想到,他们还记得我。”这泪水里,有感动,也有苦涩。 这笔钱不只是救济拉贝,更像南京人对他的谢意。1937年那会儿,谁也没想到一个德国人会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救中国人。可拉贝做了,而且没求回报。南京人没忘这份恩,他们用行动告诉拉贝:你那时候没白干。 有了这笔钱,拉贝日子好过点,但没多久,1950年,他就去世了,死因是中风,享年67岁。他走得挺平静,墓碑上没啥花哨的词,就简单写着名字和生卒年。可他的故事没完,1990年代,他的日记被公开,成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南京还建了拉贝纪念馆,里头放着他的照片和日记,告诉大家这个普通人的不普通事迹。 拉贝不是完美的人,他加入过纳粹党,也有自己的局限。可在南京那段日子,他用行动证明了人性里还有光。他不是为了名利,就是觉得该干点啥,就干了。反过来想想,日本军队那帮人,杀人不眨眼,泯灭人性,拉贝再普通,也比他们强一万倍。 再说南京人,战后自己都穷得要命,还想着报恩。这份情义,比啥都值钱。拉贝和南京的故事,讲的是战争里的人性,讲的是跨越国界的温暖。你说,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挺打动人?
韩国为什么如此排华?很多人不理解,其实没啥不好理解的,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东大没少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