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69年,37岁的梁从诫被下放到江西干苦力,妻子周如枚二话不说提出离婚

时光雕琢风华 2025-05-26 19:49:12

[浮云]1969年,37岁的梁从诫被下放到江西干苦力,妻子周如枚二话不说提出离婚,还给儿子改了名姓,很快另嫁他人。十多年后,周如枚的结局让人唏嘘:薄情寡义,终究没落得好下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969年,梁从诫被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周如枚选择离婚,带着儿子开启了新生活。 梁从诫从北京的大学讲台来到江西的田间地头,每天挑粪放牛,过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日子,他的身体被繁重的劳动磨得疲惫不堪,但他从不抱怨,默默承受这一切。 江西的乡村生活简陋,梁从诫住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周围几乎没有熟悉的面孔,他把精力放在劳动上,用坚持对抗生活的艰难,慢慢适应了这种新环境。 与此同时,周如枚在北京独自抚养儿子,带着他彻底告别了梁家的痕迹,她把儿子的名字从梁鉴改为周志兵,切断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 周如枚靠着翻译工作养家,一个人撑起生活的重担,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她在北京的街头来回奔波,努力让儿子过上安稳的生活。 尽管社会对单身母亲的看法并不友好,周如枚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麻醉学专家谢荣,一个愿意接纳她和儿子的男人。 谢荣对周如枚的儿子视如己出,给了这个家庭新的温暖,周如枚和谢荣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女儿,生活似乎重新有了希望。 他们的家虽然简单,但充满了互相扶持的温情,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谢荣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稳定的依靠。 与此同时,梁从诫在江西的日子还在继续,他几乎与外界断了联系,他每天早出晚归,劳动之余也会思考自己的未来和过去。 1978年,梁从诫终于回到了北京,重新站上了学术的舞台,他开始投入科普事业,创办杂志,还推动了环保理念的传播。 梁从诫没有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选择和一位高中同学组建了新家,他偶尔会提到周如枚,称她是自己最初的恋人,语气里带着一丝怀念。 梁从诫和周如枚的相识,始于他们小时候的北京四合院,梁从诫的父亲梁思成是建筑学大师,母亲林徽因是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女。 周如枚的父亲周培源是物理学家,后来还当了北京大学的校长,两家关系密切,梁从诫和周如枚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自然而深厚。 他们在北京的胡同里玩耍,在书香浓厚的环境里慢慢成长,到了成年,他们的友谊变成了爱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时候的他们,事业顺利,儿子出生,生活看起来幸福美满。 周如枚在翻译领域小有成就,梁从诫则在历史学研究上崭露头角,他们的家在北京的一个安静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但1969年的那场风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周如枚的决定让很多人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她太现实,有人理解她的处境,她在离婚后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却从不向旁人诉说自己的难处。 到了1980年代,周如枚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确诊了重病,谢荣一直守在她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直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 周如枚去世时只有47岁,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女儿谢兰,谢荣带着两个孩子,继续过着平静的生活,守护着这个家。 梁从诫晚年投身环保事业,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从不提起过去的恩怨,只专注眼前的目标和责任。 两个人的选择,折射出那个时代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梁从诫用坚持走出了困境,周如枚用决断换来了新的开始。 他们的故事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在命运面前做出的不同抉择,时代的大潮里,个人的力量显得渺小,但坚持与韧性总能找到出路。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我的同学梁从诫:在时代的大风潮里

0 阅读:0
时光雕琢风华

时光雕琢风华

废话很多的一瓶人类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