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

蔼鸣 2025-05-26 21:49:45

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着陈虹挤在不足6平米的地下室,每月靠40元艰难度日,没想到妻子一句话,让他狂赚1550万,从此人生开挂。 别看余华现在是出名的大作家,没火前照样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落魄时光。 起初,写作对余华来讲,是对繁杂工作的逃避,他不想整天对着各种牙看来看去,每天八个小时的时光都浪费在诊所里。 发现文化馆里的人成天乱转,就被说成工作,他心动了,于是开始学着写作。 写作的路不是那么简单,写完的作品到处投稿,到处被退回,到最后邮递员都不用喊人,直接把退回来的稿件扔院子里。 即便如此,余华依旧在坚持,不写作时就出去采风,看看其他人的生活来丰富写作材料。 在文化馆工作时,有个叫潘银春的姑娘看中了他的才华,两人成了一对,可在结婚后她却对余华的行为产生了质疑,觉得他不好好工作,总是出去学习,写作也写不出来个什么。 余华不愿和妻子争论,来到北京学习,在学习的班上有个大方爽朗的姑娘,叫陈虹。 陈虹同样很欣赏他的文采,得知他独自在北京租个房子住后,经常过去找他,探讨文学,帮他打理家务。 回到家后,他和妻子结束了六年的婚姻,妻子向往平淡的生活,但余华想要出去闯一闯,于是两人一拍两散。 来到北京后,余华没多久就和陈虹谈起恋爱,没有房子的他们就像是飘荡在北京城中的雪花,随处落下。 手里没钱,吃完饭就只能出去遛个弯,幸好北京的公园多,天天逛都不会腻。 半年后,两人举行了婚礼,没什么钱只是简单吃个饭就成了夫妻,但有陈虹在身边,他的心中就感觉很安稳。 猛然的一天,他决定创作《活着》,讲述个普通人看似普通却悲惨的一生。 书桌前,他眉头紧皱,笔落下又抬起,有时写出来半张纸,但细细读过后,又烦躁的用笔给涂抹掉。 不管怎么下笔,他都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没有灵魂,他在纸上涂涂画画,就是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感觉。 “你说哪里有问题?我老是写不下去。”最终他放弃思考,决定听听妻子的意见。 陈虹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他为何纠结,提了个建议:“改成第一人称写。” 这是他很少挑战过的领域,市面上的主流作品,大多是第三人称视角,很少有人会用第一人称来写。 他将信将疑改换了人称,发现写的时候思考的更加顺畅了,他就犹如作品中的主人公,跟着他一同经历了各种事情。 写完后,余华信心大增,但很快又面对个问题,没有杂志愿意发表,因为里面的内容写的太苦,最后是巴金创办的《收获》杂志愿意将其发表。 在书籍没有出版前,张艺谋找到他想要拍他以前写的一部小说,他极力推销刚写完的这本。 张艺谋将书带回去后,一看就停不下来,被里面的剧情给深深吸引住,一大早就迫不及待的过来,敲定要拍这部。 余华没有想到《活着》在后来居然能获得那么多人的喜爱,改编的电影在国外受到不少欢迎。 靠着这本书的版税,他就赚了一千五百多万,从此不愁吃喝。在采访的时候,他毫不避讳的说,若不是有妻子在,就没有这本书。 紧接着,另一部让人们震撼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出来了,在这关键时刻,他却选择放慢节奏生活,很少写长篇小说。 因为意外到来的孩子,打乱了夫妻俩的节奏,儿子的出生让余华体验到了为人父的喜悦和慌乱,手里面有了积蓄,不缺钱后他就开始享受带孩子的生活。 从小就让孩子接受文学作品,不过比起写作,儿子似乎更喜欢拍摄,导演了父亲的作品,不过也有发表作品在《收获》上,看来儿子同样继承了余华的写作天赋。 参考信源:余华:“都是穷人,我干嘛不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穷人”澎湃新闻

0 阅读:53
蔼鸣

蔼鸣

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