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资本从没输这么惨,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中国动用1400亿“对轰",让对方彻底明白了中国的实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话说得好,赌场得意,未必笑到最后,这话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用来形容“乔治·索罗斯”再合适不过。 这位出生于匈牙利裔犹太金融大鳄,一度被捧为常胜将军,靠着一套独特的金融哲学和快准狠的操盘手法,在全球资本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索罗斯这人,跟推崇价值投资、稳坐钓鱼台的“巴菲特”完全是两路人,索罗斯压根不信市场有什么自有规律,他觉得,只要资本够猛、时机够准,就能在市场里制造混乱,然后趁乱捞钱。 而他的成名作,就是1992年那场让英国人至今肉疼的英镑狙击战,当时欧洲经济不景气,英国想加入欧洲汇率体系抱团取暖,而索罗斯却一眼看穿了英镑的虚弱,断定它早晚得贬值。 于是,他果断出手做空,这时英国政府也急了,砸了大量外汇储备硬扛,结果还是没顶住,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这一仗,直接净赚将近20亿美元。 时间一晃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毫无征兆掀起了巨浪,索罗斯再一次找到了新的目标“香港。” 那时候的香港,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英国人租借那个时期就已经深度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内地经济还在摸索起步时,香港已经是“亚洲四小龙”里耀眼的明星。 1997年7月之后,香港金融市场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股神秘力量开始大规模抛售港元,起初,市场还以为只是小打小闹的投机,但在下半年,港元连续遭到三次大规模集中抛售。 导致市场上一片人心惶惶,索罗斯和他手下的国际炒家们瞅准了机会,大举杀入香港股市和汇市,恒生指数一度跟瀑布似的往下跌,甚至跌破了6500点的心理大关。 要知道,一旦失守,香港经济大半的家当就得直接蒸发,无数家庭可能一夜之间从富裕掉进贫困,社会稳定都会出大问题。 面对这凶猛的攻势,香港短期内唯一的自救办法,似乎只剩下大幅提高利率来保汇率,然而,就在索罗斯团队觉得胜券在握时,准时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做出了一个的决定:动用香港几乎所有的外汇储备,跟索罗斯这帮炒家死磕到底! 正当索罗斯准备发动最后一轮总攻,他突然发现,情况不对劲了,来自中国内地的强力支援,悄悄地到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两位副行长,带着高达600亿港币的资金,亲自坐镇香港。 他们得到的指令只有一个:“誓死维护香港的繁荣”,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这坚定的立场和实打实的支持,也彻底打乱了索罗斯的全盘计划。 1998年8月28日,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与索罗斯领衔的国际炒家展开了激烈的多空对决,这一次,索罗斯没能笑到最后,遭遇了其金融生涯中极为罕见的一场惨败。 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这一坚强后盾下,香港民众成功捍卫了香港的金融稳定与经济繁荣,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唯有铩羽而归。 这场惊心动魄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不光是香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展现了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金融安全的决心与实力,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注脚。 它清清楚楚地告诉世界:任何想动摇中国经济根基的力量,都必然会遭到坚决的回击,而这场世纪之战,除了中国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援外,香港能够成功顶住金融大鳄的冲击,关键因素还有这么几个: 首先,香港自身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这是曾荫权敢于拍板动用政府力量入市干预的底气所在,如果没有这笔“家底”,光有决心也是白费力气。 其次,香港特区政府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决心和智慧,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港府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果断采取了包括直接入市购买股票、调整利率等一系列非常规措施。 再者,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本身,这制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索罗斯的攻击目标,但也为港府守卫汇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战场和工具,港府死守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底线,展现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金融稳定的姿态。 所以说,那场胜利,固然离不开中央的雷霆手段,但也离不开香港自身的实力、港府的决断以及民众的同心同德,在多方合力下,才最终击退了金融巨鳄,保住了香港的繁荣。
【信源】参考资料:1. 香港金融管理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