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山英雄余泽忠去世前拍下的照片,当时的他躺在破屋的床上,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文栋说明星 2025-05-27 10:33:39

这是老山英雄余泽忠去世前拍下的照片,当时的他躺在破屋的床上,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而他最后的心愿就是能穿上珍爱多年的军装拍一张戎装照。 余泽忠十八岁那年穿上军装的时候,胳膊腿儿还没长开。 重庆山沟沟里出来的娃子,打小就盼着当兵。 1981年征兵令下来那天,他天不亮就跑到公社门口排队,后脖颈子上的汗把领口都打湿了。 新兵蛋子分到兰州军区的"红军师",那劲头就跟庄稼汉得了块好地似的,白天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晚上抱着《孙子兵法》在煤油灯底下啃。 班里头谁的水壶空了,他第一个递上自己的;战友家来信说老娘病了,他悄悄往邮局汇钱。这么个实心眼的小伙子,硬是让全连上下都竖大拇指。 老山前线的消息传到营房那天,余泽忠正在炊事班帮厨。 菜刀剁在案板上的声音突然停了,他盯着报纸上"自卫反击"四个大字,眼睛亮得跟点了火把似的。 1986年夏天调令下来,他们二排接管了17号高地。 那地方邪性得很,越南兵藏在三百米开外的猫耳洞里,冷不丁就放冷枪。 阵地上光秃秃的,战壕都被炮弹犁平了七八回。 有个老兵说,在这儿撒泡尿都得瞅准风向,稍不留神就能让弹片削了脑袋。 那年冬天特别冷,阵地上结的霜把枪栓都冻住了。 越军趁着大雾摸上来,炮弹跟下饺子似的往下砸。 余泽忠猫着腰往机枪位跑,耳朵边嗖嗖飞过子弹。 背第二个伤员下山时,炮弹炸开的土坷垃砸得他后脊梁生疼。 左胳膊突然就没了知觉,血水混着泥浆糊了半身。卫生员剪开衣裳直嘬牙花子,白花花的骨头碴子都露出来了。 医院躺了两个月,绷带还没拆利索,他又偷摸跑回阵地。 连长急得直拍桌子:"你不要命啦?"他梗着脖子回:"右手还能扣扳机呢!"后来给师部送弹药,半道上遇见牛先明肠子都流出来了。 三十里山路,余泽忠背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到急救帐篷时两个人都成了血葫芦。牛先明捡回条命,逢人就说余班长是他的再生父母。 仗打完了,胸前挂着两枚二等功勋章的人,卷铺盖回了老家。 钢铁厂的活儿干了没几年,赶上改制下岗。 街坊四邻常见他大清早在劳务市场蹲活儿,三百块钱要养活四张嘴。 最难的时候,媳妇儿把结婚时的银镯子都当了。 2002年查出肝硬化,他愣是咬着牙没跟组织开口。最后那段日子躺在月租五十块的破屋里,最惦记的竟是当年那身绿军装。 要说这人骨头硬,到死都没弯过。 大巴车上抓小偷,三个持刀的混混被他徒手摁住;长江里救落水的父女,差点把自己搭进去。 有回在码头扛大包,听见人喊"抓贼",他甩开膀子就追,硬是光脚跑了二里地。这些事儿他从来不提,倒是被救的人家年年清明都往他坟前送菊花。 日子再苦也没磨掉军人气性。 家里揭不开锅那阵子,民政局来人要给他办补助,他摆摆手说:"前线下来的兄弟多了,别光顾着我。" 最后实在疼得受不住,才让媳妇扶着去拍了那张军装照。照片登报那天,整个山城都震动了,捐款的单子雪片似的飞来,可惜人已经吃不下小米粥了。 送葬那天来了百十号人,有当年的战友,也有素不相识的老百姓。 牛先明从甘肃赶来,扑在棺材上哭成了泪人。大伙儿凑钱买的柏木棺材,墓碑上刻着"老山英雄",算是了了他最后一桩心愿。 这些年重庆朝天门码头立了块英模墙,余泽忠的照片就挂在头一排。 他闺女前两年开了个老兵餐馆,每月的第一个礼拜天都给退伍兵免单。 2021年建军节,牛先明带着孙子来扫墓,摸着墓碑说:"老班长,现在国家给参战老兵涨补助了,您要是能赶上该多好。"江风卷着纸钱打旋儿,倒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就像山里的映山红,看着不起眼,漫山遍野开起来才叫个红火。 信息来源: 新华社《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四十周年专题报道》 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老山战役亲历者口述》 《重庆日报》2004年6月25日头版《山城送别老山英雄》 人民网《新时代双拥工作典型案例汇编》 中国军网《英雄部队"红军师"历史沿革》

0 阅读:43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