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文学家王勃,六岁作诗,十六岁入仕,二十六岁去世。 王勃的人生本应无比精彩,只可惜天妒英才,谁都没有料到,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故事会这么快就草草结尾。 王勃不只给我们留下了《滕王阁序》这篇千古美文,他在临死之前还留下了一篇千古奇文……
一文落九天 王勃的一生写过三篇很出名的文章,而他这短暂的一生,也因为这三篇文章被分为了三部分。 第一篇文章叫作《檄英王鸡文》,这是一篇战前檄文,但是他即将要讨伐的对象,却是英王李显的一只斗鸡。 王勃写这篇文章的契机,还要从他入仕开始说起……
公元666年,王勃通过一篇文章,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成功走上了仕途。当时的王勃才十六岁,是唐朝最年轻的官员。 由于王勃年纪尚小,所以皇上并没有让他外出任职,而是将他留在长安,让他担任朝散郎。虽然王勃是一匹千里马,但是他也需要伯乐的赏识。
在老师的帮助下,王勃见到了唐高宗的儿子李贤。李贤当时只有十一岁,正是爱玩的年纪。但王勃从小就在学习,一直没怎么见识过小孩玩的“玩意儿”,他并不是很懂这些,与李贤没有共同话题。 不过李贤却对这个只比自己大五岁的官员很感兴趣,于是便将王勃留在了身边。
于是王勃便被李贤征调为了“王府侍读”,整天跟在李贤身边。 虽说他是来陪伴李贤读书的,但是李贤想出去玩,王勃也拦不住,他只好跟着李贤一起玩。有一次,李贤与李显约好了要斗鸡,两人还把斗鸡比赛整得挺正式。
就在李贤思考着该如何胜过对方一筹时,王勃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模仿真实的战场,发一篇征讨敌方的檄文。 两军打仗之前,都要先发一篇檄文,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指出对方的错误,让对方失去斗志,燃起己方的斗志,并趁机获得战斗的胜利。
李贤觉得他这主意不错,于是就命令王勃赶紧去写一篇檄文,于是便有了这篇《檄英王鸡文》。这篇檄文有没有对斗鸡的结果产生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王勃因为这篇文章挨了处分,唐高宗直接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逐出了长安。
这明明是写给英王李显的檄文,不知怎么的就跑到李治的手里去了。 李治看完之后就想了,我请你王勃来是为了监督沛王学习的,你怎么还跟他们玩起来了?而且看起来他玩得比他们还认真,怎么还要专门写一篇檄文呢? 气得唐高宗说王勃是“歪才”,然后便下令马上将他赶走。
王勃本可以靠着自己的才华登上高位,却因为一篇文章摔了下来,而且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再也爬不上去了,这便是“一文落九天”。 被赶出长安的王勃并没有灰心,他前往了巴蜀之地,开始游山玩水,等待一个重返长安的机会……
二文落谷底 在外游玩的王勃本以为自己已经跌到了“谷底”,但其实他距离谷底还远着呢。 其实王勃也没有想到,未来的自己居然会杀人。 公元671年,王勃的一个朋友给他写信,邀请他到虢州当官,王勃想了想就答应了下来。
给王勃写信的这个人叫凌季友,他当时在虢州担任司法官。 他在实地走访的时候,发现虢州本地居然有很多草药,这些草药可是一个很好的经济来源,只要与药商合作,肯定能大赚一笔。 但是凌季友认识的药不多,他知道王勃精于此道,于是便想着邀请王勃过来帮忙。
王勃见有这种好事,想都没想就跑到虢州来了,而且还当上了虢州参军。 官职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虢州果然有很多草药。 于是王勃便通过自己学过的知识,找出了一些珍贵的野生草药,他还买下了一块地,开始尝试人工养殖草药。
正当王勃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一个叫曹达的小吏来到了王勃家里,他可不是来进货的,他是来避难的。 这个曹达犯了事,被官府给盯上了,由于他之前跟王勃的关系不错,便想着来王勃这里躲上一阵子,等风头过去了再逃到别处去。
王勃一开始也没有多想,就把他留下了。但是这个曹达犯的事不小,官府找了他好几个月都不罢休,像是确定了曹达还没有潜逃一样。 王勃心里犯起了嘀咕,按照现在这个势头,官府早晚有一天会查到他这里,但是这个曹达现在赖在他这里不走了。
万一曹达被官府抓到,他这个窝藏罪犯的人一样在犯罪。 王勃现在是骑虎难下,他有点后悔自己当初做的决定了。 最终,王勃做了一个更加惊人的决定,他杀掉了曹达,然后又谎称自己只是目击者,不知道是谁杀了他。
但是这种伎俩根本骗不过官府的人,因为王勃撒的这个谎根本就圆不回来,很快就被负责审查的人发现了破绽。 官府发现破绽之后,马上就对王勃动了刑,扛不住疼的王勃只好承认了自己窝藏的事,以及自己谋害曹达的事。
由于王勃的窝藏行为让衙役白白受累,因此官府在给他定刑的时候,掺杂了一些个人情绪,直接把王勃送入了死牢,等着秋后问斩。 但是王勃在监狱里没待几天,狱卒就将他放了出去,而且监狱里所有罪犯都被放了出去,因为皇上下令大赦天下了。
幸好遇到了这场大赦,才让王勃保住了一条命,但是他的父亲却因此事受到了牵连。 原本在长安附近当参军的王福畤,直接被贬到了交趾去县令了。 其实王勃对于自己受到的惩罚并没有不满,他也觉得自己是罪有应得,但是他对于父亲受牵连这件事十分在意。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写到了此事,一字一句,充满羞愧和自责。 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王勃拒绝了皇帝的邀请,没有回去当官,而是选择去交趾看望父亲。但是他没想到,这一去可就再也回不来了……
三文入幽冥 公元675年,王勃正在去看望父亲的路上,他路过广州,顺便参观了一下广州的宝庄严寺,在寺中为父亲祈福。 宝庄严寺中有一座舍利塔,每个来到寺中的人都得过来参拜一下,王勃也不例外。 这座寺庙里正好有个和尚是王勃的“粉丝”,他热情地带着王勃参观了这座庙。
当两人来到舍利塔之下时,这个和尚邀请王勃为这座塔写一篇碑文,王勃也没有推脱,提起笔来就开始写,写了足足三千二百字,而且还是一挥而就。 唐朝立的那块碑已经损毁了,但幸好碑文流传了下来,虽然有碑文原文,但是没人敢说自己真的能把这篇文章翻译出来。
因为想要真正翻译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不光要懂文章,懂历史,还得懂佛法,精通佛理。 而且当时的佛理与现在的佛理也有不同,现代人很难理解王勃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 想要完全理解这篇文章,得去抓个有文采的唐朝和尚来才行。
王勃留下这篇文章之后,便继续踏上了寻父之旅,终于在第二年的春天,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王老爷子现在的生活很不好,但是他并没有责怪儿子,当看到儿子平安无事后,王老爷子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是落了地。
王勃陪着父亲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踏上了归途。 现在的他想入朝为官,而且还要当大官,大到能把父亲从这里救回中原的官。 但是王勃返回时乘坐的船在海上遇上了台风,他被大风吹进了海里,再也没能上岸。 一代大文豪王勃就此葬身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