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作家方军突然接到96岁抗战老兵的电话:“8年抗战全参与,负伤3次,却什么也没得到。给我造一枚假的纪念章吧!” 1935年,21岁的孙敬生还是一名教师,未曾想过自己会告别讲台,投身战火。然而,随着日军的侵略步伐日益逼近,他毅然放下三尺讲台,参军加入了29军,成为一名奋勇抗敌的战士。孙敬生深知,祖国的危难已迫在眉睫,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 两年后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孙敬生随部队赶赴长辛店,参与抵抗敌人。他与战友们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尽管敌我力量悬殊,日军装备精良、兵力雄厚,但中国军民的英勇决心却丝毫未曾动摇。在战场上,硝烟弥漫,枪声震耳欲聋,战友们一个个英勇牺牲,纷纷倒下,孙敬生的心如刀割。 然而,在惨烈的战斗中,命令依旧是必须遵循的。上级下达了撤退的指令,纵使孙敬生心头燃烧着无尽的愤怒和不甘,也只得带着沉痛的心情,带领着剩余的队员撤离了战场。在那一刻,孙敬生暗下誓言:“兄弟们,你们的牺牲决不会白费。若我能幸存,定会为你们争取一枚勋章,让你们的英勇得到世人铭记!” 随着战争的推进,孙敬生并未因为一次撤退而气馁。29军随后被改编,孙敬生随之加入其他军队,继续投身到抗日的战斗中。 孙敬生每一次打击敌人,都是替死去的29军战友报仇,为他们洒下的热血复仇。他牢记着自己的誓言,也用行动让誓言得到了兑现。 时光转眼来到2020年的一天,作家方军在一处旧址进行采访时,偶然间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那本日记静静地躺在角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出于好奇,方军翻开了日记,入眼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辨。 日记属于一位已故的抗日老兵。日记中记载了他在战争年代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那段苦难岁月的回忆。方军仔细地阅读着,渐渐被老兵的经历所吸引。 在一段文字中,老兵提到了一个特别的心愿。他写道,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一直希望能够得到一枚纪念章,以此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这个朴素而真挚的愿望,深深地触动了方军的内心。 日记中还提到,这位老兵曾经是二十九军的一员,参加过数次战斗。他亲眼目睹战友们英勇杀敌,也曾与敌人进行过殊死搏斗。每一次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读完日记,方军久久不能平静。他被老兵的心愿所触动,于是,方军下定决心,要为老兵完成他的心愿。他开始着手寻找当年的战友,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关于这位老兵的信息。 时光回溯,来到2009年。一天,方军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位老者略带颤抖的声音。老人名叫孙敬生,今年已经96岁高龄,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 孙敬生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向方军讲述了他当年参军的经历。在那炮火纷飞的岁月里,孙敬生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无数的战友在他面前倒下,鲜血染红了战场。而孙敬生自己也曾三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甚至险些丧命。 令孙敬生难以忘怀的,是在一次战斗中,身边的战友为了掩护他而牺牲的情景。那一刻,他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若是自己能活下来,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们讨一个纪念章,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然而,让孙敬生没有想到的是,当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国家特意为老兵们颁发纪念章时,他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如愿以偿。这个遗憾,成为了孙敬生心中的一个结。 听完孙敬生的诉说,方军陷入了沉思。他想起自己曾采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们,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类似的心结。这些心结,是他们与逝去战友之间的约定,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方军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历史,但他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这些老兵实现他们的心愿。于是,他决定发起一个征集活动,在网上征集各地民间艺术家设计的抗战纪念章,希望能够为孙敬生老人寻找到一枚独特的纪念章。 消息发出后,许多热心的网友们纷纷响应。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设计出一枚枚独具特色的纪念章。每一枚纪念章,都饱含着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和祝福。 最终,方军从众多的作品中,选中了一枚由广西艺术家韦海勇先生设计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造型独特,寓意深刻,饱含着对抗战老兵的崇敬之情。 当方军将这枚纪念章亲手送到孙敬生手中的那一刻,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地握着方军的手,一遍遍地道谢,孙敬生将纪念章视为自己与战友之间的最后一次团聚。
2009年,作家方军突然接到96岁抗战老兵的电话:“8年抗战全参与,负伤3次,却
虎虎聊娱乐
2025-05-27 14:32:26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