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名24岁上海医学名校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来到甘肃玛曲县当医生。没想到不久后,他却娶了自己的“学生”,一名藏族姑娘,从此,他一辈子扎根在草原,4个儿女也留在了大草原。
上海滩长大的医学高材生一脚踩进草原那会儿,怎么也没想到这辈子就扎在这片草窝子里了。
那是1968年冬天的事,24岁的王万青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揣着张全国地图就奔着大西北去了。
要说这小伙子也够愣的,志愿书上就写了两行字:"国家要啥我就干啥""专挑苦地方去",结果真被分到了甘肃最偏远的玛曲县。
玛曲这地方,老牧民都管它叫"黄河脖子上的铃铛",县城往阿万仓乡还得骑马走两天。
王万青头回看见乡卫生院差点没背过气去——两间土坯房四面漏风,全院就四个赤脚医生,最先进的家伙什儿是个血压计。
要说这上海小年轻没打退堂鼓,那真是铁了心要当草原上的白求恩。
刚到地头就闹了笑话,头回出诊给藏族老乡看病,马背上颠了半道儿,马鞍带子突然断了,愣是把小伙子甩出去两丈远。
胳膊脱臼疼得直抽气,还是跟着的牧民给他掰回去的。
就这么着,王万青吊着膀子摸黑给人处理烧伤、打退烧针,硬是没耽误治病。
这事儿在草原上传开了,都说来了个铁打的"门巴"(藏语医生)。
要说缘分这事真说不准,1971年夏天,王万青出诊路上被三条藏獒围住,马惊了又摔个倒栽葱。
这回是当地牧民的女儿凯嫪守了他一天一夜,又是喂奶茶又是换药布。
等王万青睁眼看见帐篷顶上的经幡晃悠,旁边坐着个脸蛋红扑扑的藏族姑娘,这事儿就成了。
要没这档子事,估计这上海小伙儿待不了两年就得跑路。
结了婚才算真正扎下根,媳妇儿凯嫪跟着学打针配药,两口子把卫生院操持得像模像样。
那些年草原上接生看病全靠他俩,最险的一回是在牛粪堆上给大出血的产妇做手术,羊水混着血水糊了满手,愣是把娘俩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
后来县里来人统计,光王万青亲手接生的娃娃就上千,牧民们给孩子起名都爱带个"青"字。
八十年代搞防疫那会儿可要了命,全乡两万多头牲口挨个查布氏杆菌病,王万青带着媳妇儿骑马跑遍每个放牧点。
最远的人家得翻三座山,遇上暴风雪就在羊圈里凑合过夜。
疫苗箱子用羊皮裹着揣怀里,怕冻坏了药水,就这么着,硬是把牧区传染病发病率压下去七成。
九十年代调到县医院当外科主任,老王可算用上正经手术室了。
头回做肛瘘手术,七十岁的老牧民疼了半辈子,术后抓着王万青的手直喊"活菩萨"。
退休后老王也没闲着,家里成了免费诊所。
牧民们认准了这个上海"阿爸",头疼脑热都爱找他。
四个孩子全留在草原上,二闺女王齐梅最像她爹,到现在还在牧区卫生所上班。
2020年甘肃省卫健委的表彰名单里,老王一家子占了半页纸。
要说老王这辈子图啥?当年跟他同批来甘肃的知青,十有八九都回了城。
有回记者问他后悔不,老汉蹲在黄河边磨着手术剪子说:"当年给娃娃们打疫苗,有个小丫头送我条哈达,那料子现在还在我家柜子里收着。"
这话听着像打马虎眼,可玛曲县档案馆里存着的数据实在:老王经手的诊疗记录超过十二万份,这个数在牧区能顶半个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