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访越宣传“替代中美”,没下飞机就挨了老婆一个大逼兜 5月2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偕夫人布丽吉特乘坐专机飞抵越南河内机场,正式拉开为期六天的东南亚访问帷幕。 然而专机舱门开启的瞬间,一幕意外画面抢占了全球媒体头条——布丽吉特的手掌轻拂过马克龙脸颊,后者身体本能地微微后仰。 这一画面被美联社镜头精准捕捉,经社交媒体传播后迅速发酵,引发舆论对 "夫妻互动" 还是 "家庭矛盾" 的热烈猜测。 面对舆论的汹涌,爱丽舍宫起初矢口否认,坚称视频可能是人工智能合成的虚假画面。然而,随着事态发酵,官方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承认视频属实,解释为“夫妻间的亲密互动”。 马克龙本人也出面回应,称只是和妻子在开玩笑,他们之间经常这般小打小闹,没想到经视频传播后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灾难”。 但官方的解释并未完全平息大众的质疑。为何一开始要否认视频真实性?布丽吉特后续下机时未挽住马克龙手臂的举动,又该作何解释?种种迹象,让这一事件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抛开这段意外“插曲”,马克龙此次东南亚之行实则肩负重任。这是他当选总统后首次访越,也是法国总统时隔八年再度踏上这片土地。 巴黎一直强调法越关系“特殊”,既有殖民历史渊源,也因1993年密特朗的破冰访问。不过,多年来除了阿尔斯通参与的河内地铁等少数项目,法国在越南的经济影响力大不如前。 即便如此,2024年10月,越南将法国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让法国在欧洲国家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俄罗斯、印度等越南老牌伙伴平起平坐。 背后原因,是越南在中美博弈加剧背景下,寻求外交多元平衡的考量。在法国外交官眼中,越南扮演着“全球南方国家中少有的非对抗性角色”,与俄罗斯保持传统友谊,和美国关系也日益升温。 当下,越南正大力推进改革,苏林接棒后,力求将经济增长率从6%提升至8%以上,重点提升生产率。 这对法国而言,无疑是拓展合作的良机,尤其是能源与交通领域。能源方面,法国想凭借民用核能技术,在越南重启的核电厂项目竞争中,抗衡已占得先机的俄罗斯。 交通领域,已参与河内地铁建设的法国,觊觎着河内300公里新地铁规划,以及连接河内与胡志明市、预计耗资610亿美元的高铁项目。 此外,法越还计划签署涉及航空、可再生能源、科研、卫星等三十多项协议,越南也有意采购20架空客客机。 然而,就在马克龙积极布局时,欧盟内部却发出不和谐音。欧盟罕见警告越南领导人,若与美国达成不利于欧盟的交易,将面临报复。 结束越南访问后,马克龙还将前往印度尼西亚,并赴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并致开幕词。 巴黎试图以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项目为依托,向越南、印尼输出“法国方案”,更深层则是借乌克兰、加沙等议题强化自身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存在,打造区别于中美的“第三条道路”。 但现实并不乐观。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战,让局势愈发复杂。特朗普威胁对欧盟征收50%关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急忙求情,将期限延至7月9日。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内部对美国的不信任感加剧,法德领导人先后与中方通话,寻求合作契机。正是在确认中方态度后,马克龙开启了此次东南亚之行,试图在中美竞争夹缝中为法国谋求出路。 可法国自身也面临挑战,有西方网友直言,法国如今除了奢侈品,似乎拿不出更多能吸引东南亚的东西。 这多少反映出法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尴尬现状。如此看来,开场那记“耳光”,倒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给马克龙的个人形象与法国的外交努力都蒙上一层阴影。 就连越南在行程安排上,让马克龙前往“越南反法战争”的英雄纪念碑献花圈,这般“欢迎”方式,也着实耐人寻味。 马克龙的东南亚之行,是法国在复杂地缘政治棋局中的重要尝试。他倡导的“第三条道路”,承载着法国独立自主外交理念,也是应对国际力量变化的现实选择。 从意外的个人插曲,到复杂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利益博弈,这场访问充满变数。马克龙能否借此行实现战略构想?那记意外“耳光”,又会给法国探索“第三条道路”留下怎样的印记?
马克龙访越宣传“替代中美”,没下飞机就挨了老婆一个大逼兜 5月25日,法国总
思真娱娱
2025-05-27 15:09: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