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将军许世友,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看看自己的家乡许家洼。他请了两个月的假,借了43辆吉普车。
许世友特意借来43辆车并不是为了讲排场充面子,其实43这个数字对于他和家乡新县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县曾经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热血的新县子弟从这里走出去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斗争,这其中有不少人都成长为我国优秀的军事将领,这其中仅将军及以上的将领就有43位。
到这一年这些将军有的已经故去,许世友是想以吉普车作为代表,同自己当年的老战友们一同回老家看一看。
可惜天公不作美,待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天气突然变得恶劣起来,车队迟迟不能成行,最后回乡的事情只能作罢,这件事也成了许世友一生的憾事。
许世友出生在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八岁那年因为家里实在找不出吃的来养活他,为了使许世友免于被饿死的命运,母亲狠心将年幼的他送去了少林寺。
许世友自幼就是个有乡土情怀的人,虽然在少林寺吃得比家里好,但他却总是怀念在家的日子,尤其是想念自己的母亲。
16岁这年,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消息,说许世友母亲病重,此时的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思乡之心。
但少林寺有规矩,凡是要还俗的人都要必须通过武术考核,这对许世友来说自然不在话下。
好在回家之后,发现母亲并无异样,之前病重的消息也只是讹传。
回家之后全家人过上了几天难得的欢乐日子。只是在那个穷苦的年代,人与人之间极不平等,当地的土豪劣绅总是会寻衅滋事,找穷苦人各种麻烦。
一次,许世友看不惯一个富家公子欺负人,两人理论几句之后竟然动起手来,有武术功底的许世友竟然失手打死了对方。
为了避免牵累家人,刚回家不久的许世友不得不再一次离开。
逃走之后的许世友,曾经短暂地在吴佩孚的部队里当过几天兵,由于看不惯旧军阀部队里的习气,很快便离开了。
[握手]1927年,许世友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是在这一年许世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参加了工农红军之后,许世友回家的机会也变少了。1932年,许世友随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之后转战于全国各地,20年间始终没能有机会再回到家乡。
新中国成立三年后,许世友已经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百忙之中他终于抽出时间回乡看望自己的母亲。
母子阔别已经有二十年了,看着满头白发的母亲许世友泪流满面,长跪不起,他内心里身怀对母亲的愧疚,怪自己这么多年没能够在她身边尽孝。
这一次,他只在家里待了三天就由于军务不得不再次离开。
1957年,许世友从南京军区返回大别山老家,进门时母亲正在喂猪,许世友见七十多岁的母亲还能劳动非常开心,母亲的健康是许世友最大的心愿。
这一次,原本打算多住几天的许世友几天后又由于突发的军务不得已跟母亲告别了,没想到这一次竟然成了永别。
1959年,老家突然传来许母病危的消息,当时正值中印对峙的紧张时期,许世友身为军区司令员的他不能擅离职守,他交代儿子许光回去探望母亲。
许光回去之后,许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那时候许母还在不停地念叨许世友的名字。
中印事件平息之后许世友匆匆返回老家,在母亲的坟前许世友长跪不起、泣不成声,他怪自己没能够在母亲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老人家身边。
此后多年,许世友都没能有机会再回到家乡,但是对家乡的感情却丝毫没有减退。
退休后许世友最喜欢招待的就是从故乡来的客人,他总说自己年轻时候就出来干革命,官越做越大,革命也取得了成功,可是对于故乡和母亲,自己却鲜有照顾,内心一直十分愧疚。
1985年,许世友病逝于南京,此前他特意向中央写了报告,希望自己能够以土葬的方式埋在母亲身边,以弥补自己生前没能尽孝的遗憾,可惜他还没等来中央的回复就去世了,享年80岁。
中央最终同意了许世友的请求,王震将军亲自带着中央的同意批文到南京军区,传达了中央的精神,最终许世友得以安葬在许家洼。